永豐帝是大魏的第三任皇帝,他的父親慶德帝一生有十四個兒子,而且這十四個兒子有十三個都養大成人了,原本按照祖制,除了太子以外,所有的皇子年滿二十歲便要去封地就藩,但慶德帝舍不得兒子們離開,將皇子們都留在了京城,且允許這些皇子入朝參政,這也是慶德年間奪嫡之爭如此激烈的最大原因。
在慶德帝眾多的兒子當中,永豐帝最開始并不起眼,論出身,有嫡長子出身五歲就被封為太子的老大,論名氣,有才名和孝名傳遍大魏的老三,論在朝中的支持,有宗室和三位國公力挺的老四,論軍功,有驍勇善戰大敗匈奴的老八。
太子面色發白。
三皇子皺起了眉頭。
四皇子看了一眼嫡親的七弟。
八皇子笑容璀璨,驍勇善戰、大敗匈奴的是他
可這四人已被排除在外,慶德帝顧不得考慮為何太子沒能順利繼位,而是猜測繼位的永豐皇帝到底是他哪個兒子。
老二,才德不顯,天真幼稚,母族和妻族都非顯赫之族。
小五,胸無大志,小小年紀便縱情聲色,尚未娶妻,可庶出子女一只手都已經數不過來了。
小六,生下來只有三斤重,幼時差點養不活,好不容易養住了,也做不到像正常孩子一樣,在上書房念書時,隔三差五便要歇幾天,到現在這孩子連騎馬都沒學過,他對小六唯一的期盼便是平平安安活到老,莫讓他白發人送黑發人,至于旁的,他連這孩子有后嗣都不敢強求,已經做好了將來給小六過繼一個孩子的準備。
小七,淑妃幼子,又有老四這個當哥哥的護著,性子是孩子們當中最活潑的,也是最沒有城府的。
再往后,年紀都太小了,小八比小七小了四歲,小九和小八又差了兩歲。
慶德帝微微閉了閉眼,他的確有把兒子們都留在京城的打算。
骨肉親情,他舍不得讓孩子們一成丁便去封地,一旦皇子就藩,非特詔不能回京,父子之間再見面的機會就太少了。
他此舉竟讓太子失了皇位嗎。
天幕上,后世之人已經消失不見了,天幕的左邊是一幅畫,畫上是一個穿著龍袍的男子,右邊是幾行字,大概是后世的文字,簡潔又熟悉,卻又偏偏看不懂,好在那男子的聲音并未跟著消失。
主播翻看史書,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慶德年間的奪嫡之爭,一開始是太子、三皇子和四皇子三人之間的斗爭,太子被廢后,三皇子和四皇子也相繼倒臺,這期間永豐帝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皇子,并未參合其中,也沒有任何突出的功績。在老大、老三和老四失敗之后,奪嫡之爭變成了老七和老八的角逐,七皇子繼承了來自于同胞哥哥四皇子的勢力,這時候的四皇子已經從皇位爭奪者變成了弟弟的支持者,而八皇子是所有皇子當中唯一有軍功的,也深得慶德帝喜愛。
但是這二人,一個被廢為庶人,一個終身圈禁,結局還不如前頭那三位。
皇位之爭就是如此慘烈,但權力的誘惑又是那么大,慶德帝兒子多,廢了五個,也還剩八個呢
五皇子,九皇子和十二皇子在奪嫡之爭的后期開始發力,不過和前頭那兩波比起來,這三人就像小孩過家家一樣沒翻騰出什么動靜,還沒來得及進入白熱化,慶德帝便立了六皇子為太子,也就是之后的永豐皇帝
縱觀整個慶德年間的奪嫡之爭,六皇子基本是隱身的,大量的史實都證明,這位在被立為太子之前沒有表現出絲毫的野心,明明是貴妃之子,也頗得皇帝喜愛,但卻始終沒有入局。
那么永豐帝真的沒有野心嗎,一個締造大魏盛世的皇帝,一個眼光超前的人,一個心懷百姓甚至為此屢次更改律法的皇子,真的對皇位毫無覬覦之心嗎,主播認為這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