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鹿門山的孟六郎我讀過你的詩。”
李白一下子來精神了,深吸口氣,悠然誦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自然天成,朗朗上口。
早年孟浩然隱居襄陽鹿門山一帶,便做出了這首后世少兒啟蒙必背的春曉。
唐人愛詩。
對詩歌的崇尚里,流淌著一種自由又熱烈的大唐風骨。而詩篇的流傳,往往也能窺探作詩者的一二性情。
七娘三歲開蒙,便被按頭背過這首詩,歡呼道“我家阿郎說了,孟郎君定是一位妙人”
亭中的孟浩然有些不好意思“其實,此詩是在鹿門山春困時,睡過了頭隨手所作。”
李白差點沒笑出聲。
倒是七娘一臉真摯地夸贊道“那孟郎君睡眠一定很好整宿的風雨,都沒被吵醒。”
小女郎眼神清亮,語氣里滿是羨慕,叫孟浩然不自覺心情大好起來,忙樂呵呵邀眾人入亭中一敘。
從弟們鮮少在外結交文士,不由自主看向李白。
李白很是坦蕩,牽了七娘入亭中,坐在孟浩然一側的石凳上“孟兄出來游歷打算往何處去”
“是啊。從襄陽出來,過隨州,正想去江城黃鶴樓一觀。途經安陸好山好水,便忍不住逗留些時日。”孟浩然說著,跟身后仆從吩咐一聲,那人便掀開茶釜,往滾水里頭加了碾好的茶餅末。
這是要請眾人飲茶。
茶為國飲。
到唐代,貴族民間飲茶之風遠超漢魏,對茶的品鑒也變得更為講究,再不復蔥、姜、棗、橘皮一鍋煮的粥茶現象。1
孟浩然的煮茶法在大唐極為流行,仿效“茶圣”陸羽,以滾水煮茶末。若是有條件,加些松花或蘭,便更兼文人雅趣了。
七娘饒有興致地圍著茶釜瞧了好一會兒,聽小火上翻騰的沸水“咕嘟”,自個兒的肚子也跟著“咕咕”叫起來。
李幼成“哈哈哈,七娘又餓了。”
這個“又”字就很精妙。
七娘懊惱地捂住肚子,偷瞄一眼孟浩然,再看向李白的神色中藏不住對美食的渴望。
李白拿她沒轍,加上李幼成一直喊著要去給七娘取吃食,只好答應了。
轉頭他就與孟浩然調笑“孟兄可知,出門前,這毛丫頭已經吃了一張胡餅、莼菜鱸魚羹和拌水芹了。這才過去一個多時辰,依我看,說她有八個胃都是小瞧了。”
七娘頓時覺得很沒面子,臉頰紅撲撲的,提劍便去戳李白的屁股。
孟浩然總算注意到不對勁。
他出身書香之家,十歲學劍技,自然知道這等年歲的小女郎,根本扛不動刀劍,更不用說單手提劍做武器了。
他驚詫的望向李白“小友這是天生的好苗子”
李白輕松防住七娘的偷襲,奪了劍,將人按在身邊石凳上揉揉腦殼“修劍一道
,悟性更重要,她只是力氣比常人大了些。所以也吃的很多很多”
七娘奮力回敬“我才吃的不多哪里有阿郎喝的酒多”
李白“”
這話沒毛病。
孟浩然見李白說不過七娘,從中勸和道“十二郎這話謙虛了。我看,小友才是不可多得的妙人。”
七娘登時喜笑顏開,期待問“哪里妙哪里妙”
像個“喵喵”叫的貓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