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頭李白嘲笑“你讓她吃。反正待會兒我們點了黃鶴樓特色,她肚子撐了吃不下,可就自己哭吧。”
七娘聞言,手里的餅連忙塞回行囊“我、我還沒有吃呢,不算數噠。”
孟浩然和李白當即肆意大笑起來。
滄江水翻涌,江心遙對鸚鵡洲。江邊有一座頭陀寺,時常能夠聽到撞鐘夾雜著飛浪拍岸的古樸悠聲。
黃鶴樓便正對著江水。
它朱欄粉堞,分為兩層,周身種滿了樹木。遙遙一瞥,最新瞧見的一定是巍峨氣派的紅色主樓。1
魏黃初二年或三年,孫權始建黃鶴樓。
據陸游入蜀記記載,傳言費祎登仙之后,喜歡駕黃鶴在這里休憩,因而才得了黃鶴樓的美稱。到了本朝,有關黃鶴樓的詩文詠唱層出不窮,自此,它因詩名聞海內,成為文士們游歷送別的偏愛之地。
七娘甫一靠近,便仰頭發出超大聲的感嘆。
“哇啊”
“這么大的樓,得有多少好吃的”
李白還當她要贊嘆什么呢,卻原來半句話都離不開吃食。遂給了七娘一個腦瓜崩,與孟浩然并肩向樓中走去。
一進門,便有伙計迎上來,繪聲繪色介紹道“二位郎君想坐在哪處看二位都是士子吧咱們這兒二樓有個大詩板,南來北往的文士們都會在此留下詩文。前幾年,崔小郎君中了進士留下一篇黃鶴樓,那可當真是佳作呢郎君們要不去瞧瞧”
這說的是開元十一年,崔顥所做的那首黃鶴樓。
七娘先前和李白去揚州之前,便已經聽過這首詩了。連忙跳著彰顯自己的存在感“我知道我知道。”
伙計忙笑著躬身“喲,這還有位會背詩的小女郎。”
七娘驕傲臉“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她背詩,那就是單純的背詩。沒有抑揚頓挫,宛如一個沒有感情的背詩機器,倒把一首好詩的意境全糟蹋了。
伙計憋著笑,半
個字都夸不出來。
還是李白見怪不怪地揉揉七娘腦袋嗯,記熟了。浩然兄,我們上去瞧瞧
▄本作者鴉瞳提醒您最全的穿成李白的抱劍小童盡在,域名
孟浩然欣然應允。
登上二樓,光線變得越發明亮。
正對李白的墻上鑲著一塊巨大的木板,上面載滿了各式筆體,或蒼勁,或方正,內容幾乎都是圍繞黃鶴樓或送別所作。除此之外,樓中還設了許多詩屏。精美的屏風上,被人用雋永小字謄抄下名人名士的詩篇。
李白和孟浩然輕易就尋到了崔顥的詩。他進士及第那年不過二十歲,字卻已然有了章法,初見風骨。
兩人立在詩板前頭,默了許久。孟浩然率先夸贊“好字,好詩”
李白也點點頭“崔郎君這詩無論看幾次,都覺得驚喜。浩然兄,我忽然也想寫詩”
孟浩然詫異的時候,七娘已經嘆了口氣,沖身旁的伙計道“給我家阿郎來壇好酒。”
師父寫詩的癖好她最是了解。
無非便是喝得越醉,人越張狂,出口的詩文也更妙絕。
七娘管這叫“發瘋式創作”。
李白一心想要寫出好詩,蒙頭喝酒。孟浩然便與七娘點了黃鶴樓中的經典菜式,坐在二樓臨窗處吃起來。
孟浩然最中意那一道清蒸武昌魚。吃干凈之后,才贊道“這臨窗的席座好,即能休憩宴飲,又能遠眺江景,不愧為黃鶴樓。”
七娘小口小口喝著湯包里的汁兒,顧不上說話,只能連連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