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問了林安安一句,“那個就那個半導體挺厲害的那個小伙子呢”
林安安一聽就知道是說的沈禹行,“他在攻堅呢。正是關鍵時候,現在是啥也管的,一心攻堅。”
“哦,那行,那就別打擾他了。”
要說姜越山為啥對他記憶深刻呢,主要是沈禹行上次那個科研成果太好,對實驗區的影響挺大的,然后就是沈禹行夠年輕。在一眾上了年紀的科研人員中,他實在是符合年輕有為這個形容的。
姜越山對這種有出息的年輕人,格外的看重。
回到軍區之后,姜越山就針對實驗區的發展提出了很多意見。
除了實驗區自己提出的要求之外,他自己也有考量。
比如繼續往邊區調知識分子,這個事兒還要繼續辦。以前是盡量調動理科類人才,現在文科類的人才也可以調動。因為他準備開辦夜校,培訓學校之類的。
之前開辦的培訓班的,也著實是給新開班的工廠了許多人才。通過這一點,姜越山覺得還可以將這個成果擴大化。加大對年輕人的培養。
目前這個情況,這知青下鄉已經成了大趨勢了。每家每戶年輕人都要下鄉,以后來他們這地方的人估計不少。也不知道他們要在這里勞作多少年。總不能真讓他們就只開荒,把學到的知識都扔一邊了。這太可惜了。
而且除了這些外地青年,那些本地青年也是應該得到培養的。以前是沒這個資源,這邊識字的人就不多,更何況是高級知識分子呢。現在有了,那就為兵團的人創造學習的環境。
事實證明,科技就是生產力啊。教育還是很重要。
大學不招生了,就以工廠的名義開培訓學校,開夜校都行。為邊疆地區
多培養年輕一代的人才,這是必須完成的任務。
所以只要是高級知識分子,就往這邊調動。與其讓他們在其他地方荒廢了時間,還不如來這邊發光發熱。
這一提議,自然得到了已經嘗到甜頭,看到了成果的眾人支持。
連嚴軍長也是沒說什么。
原本建設兵團帶著一群年輕娃娃們開荒的,如今這開荒工作也辦起來了,還辦得有聲有色,其他事業也沒閑著。
總而言之,他們這建設兵團的建設大業可真是干得紅紅火火了。
天氣漸暖,又一批年輕人離開了親人,響應號召下鄉支援建設。
往邊疆的人是非常多的。
大家坐在火車上面,開始暢想未來。但是也有人心里有些擔心。
下鄉活動從去年才開始的,已經有一批人下鄉了,也開始和家里人寫信,說起自己在鄉下的生活。
有些人倒是依然保持積極的心態,但是也有人說起來自己的迷茫。
下鄉的時候,已經想著如何運用自己所學幫助農村建設了,去了之后才發現,自己壓根做不了什么。他們只能跟著老鄉種地。
甚至有些人因為無法適應勞作,所以還給老鄉拖后腿了。
這可給一些年輕人潑冷水了。咋感覺和自己想的不大一樣
這會兒坐在火車上,有人想到這些前輩給的信息,就忍不住緊張。“聽說是去開荒,前些年開始,就有人去建設兵團開荒的。其實就是種地,只是這是有組織的種地。”
種地就種地,我們有知識,我相信就算種地,我們也能種得更好。”
“種地是光榮的,可是”要一輩子種地嗎
這話沒人問出口,因為下鄉是光榮的,勞動是光榮的。覺得種地不好,那是思想覺悟不高。
哪怕很多人心中其實忐忑,面上也是表現的很積極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