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小氣你們就知道占我們家便宜”姜二嬸扔下一句話,氣鼓鼓走了。
吳小春和姜瘸子尷尬極了,一副很不好意思的樣子,姜麗云倒是無所謂。
他們真的沒怎么占姜二叔家的便宜,也不過就是平日里借點東西用。
但要掰扯這個的話當初她爺爺奶奶的東西,可都是給了姜二叔家的
而且他們家的旱地,有一塊被姜二嬸借走種菜了。
按照姜二嬸的說法,是他們家的地種不過來閑著也是閑著,她就幫著種了。
既如此,姜二叔家的拉車閑著也是閑著,他們借一下也沒事。
“爸媽,我們在池塘那邊的地,她都借走種了幾年了我們借個拉車不算什么。”姜麗云對自己的父母道。
姜瘸子和吳小春聞言,總算好受了一點。
接下來幾天,姜麗云的生意還是一如既往地做著。
她的作息很規律,姜利海卻很忙。
他之前統計過公社里的人養雞的數量,這會兒又去統計了一遍,拿到了更為詳細的數據。
幾天后,姜利海跟孫金山再次出發前往上海。
磚瓦
廠的磚頭,有一部分在本地銷售,剩下的不是送去省城,就是送去上海,送去上海的比送去省城的還要多一些那邊對磚瓦的需求量更大。
運輸隊的人,時常去上海。
姜利海他們離開后,姜麗云花錢,又去買了一輛自行車。
他們家是需要自行車的,出門會更方便。
不說別的,有了自行車之后,下午賣炸雞她就可以騎自行車去了,早上她也可以騎自行車和馮易一起走。
至于姜瘸子夫婦,倒是可以慢慢走過去自行車后座上坐兩個人有點危險,她不敢一次載兩個。
只載一個去又不太合適,干脆讓他們走著過去,就當鍛煉身體了。
姜家的日子越過越好,村里那些養雞的人,卻開始慌了。
姜麗云知道那些進行大規模養殖的養雞場,白羽雞養上四十二天就能出欄。
但人家的養殖方法,跟橋頭村的人的養殖方法,是不太一樣的。
養殖場的雞吃的飼料是精心配置分量管夠的,就連喝的水都是恒溫的。
橋頭村的人養雞可沒有這么考究
也因此,橋頭村這邊的人養白羽雞,是做不到這么快出欄的,一般要養五十天左右。
養到五十天,他們就開始賣了,往往還不能一下子賣完,那就要再多養幾天。
之前白羽雞價格好,大家一窩蜂跑去養白羽雞,隔壁馮家就是其中之一。
結果現在白羽雞降價了。
馮家現在養著的第一批雞,年前肯定是要賣掉的,那會兒他們想的是,先養一批練練手,然后再去養第二批,第二批正好可以趕在過年的時候賣。
結果他們養的第一批雞剛長大,白羽雞的價格就跌了
飼料的價格,卻居高不下。
現在,這雞賣出去鐵定虧錢,不賣養在家里,那也是天天虧錢。
這也就算了,最近這段時間,又有很多人買了小雞養,因為這會兒養的話,年底剛好出欄。
養雞跟擺攤一樣,是要準備一些東西,喂雞用的工具,給雞保暖燒的爐子之類,都要花錢買。
那些養雞的人從未想過養一批就不養了,都是把養雞當成自己的事業在做。
現在雞的價格突然下跌那他們要怎么辦
這會兒公歷已經十二月底,馮家買回來的養的第一批小雞都已經長大,不久前,他們還又買了一百只小雞回來。
馮家愁云慘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