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到達北地已是三月。
此時韃子靠著劫掠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開始耕牧,極少騷擾北地的百姓。
不然,若是影響了晏國百姓耕種,他們到冬天又去哪里搶呢
北征軍之所以選這個時間出發,是因為他們到達北地以后還要適應氣候、了解地形、鞏固邊防等。
等到了秋冬,才是兩國硬碰硬的時候。
此時是嘉樂十二年,選擇在這個時間是賀明雋的主意。
原劇情中,兩國發生較大規模的戰爭是嘉樂十五年。
可解決外患這種事,自然是趕早不趕晚。
北齊可是搶他們晏國百姓的糧養自己的兵,若再等兩年,那才是養虎為患呢。
再者,賀峻又不是男主。從未上過戰場、第一次就能統領大軍并大獲全勝,是男主才有的待遇。
賀峻如今并非是一軍主帥,只是象征性地封了個將軍。
他年紀不大,又無作戰經驗,還需要歷練。
嘉樂帝之所以同意派賀峻去,是為了告訴北地百姓朝廷沒有放棄他們。
另外,鎮北候一直駐守邊境,也算是勞苦功高,只是也不知他是年紀大了,還是擔心鳥盡弓藏,這幾年似乎沒那么拼,縱得韃子愈加猖狂,連鎮北候在北地的名聲都沒那么好了。
但即便如此,北地駐守的軍隊也不是輕易能被別人接手的。
賀峻作為王爺,倒是勉強能鎮得住。
而且賀峻并不笨,原劇情中他可是開局只有自己、最終還能成為與男主有一爭之力的大反派。
現在他更高了,還事先學過兵法等,哪怕沒有趙晚枝火藥,他也不至于吃敗仗。
可能是經歷變了,出征的人又不是自己喜歡的人,趙晚枝就沒像劇情中那樣火藥方子,只是分享了幾個改進煉鐵技術的點子。
“我也記不清是從哪里聽說的,更不確定能不能應用實踐”趙晚枝對著賀明雋欲蓋彌彰地解釋。
她知道自己這么做有點冒險,可現在作為晏國的百姓,她又有接觸到太子的條件,就也想為抵御外敵出一份力。
賀明雋聽了,點點頭,道了一聲謝。
事后他又重新整理了一份,因為趙晚枝寫的那些要么太“高屋建瓴”,要么以這個時代的工藝根本達不到。
趕在秋季前,一批新的兵器被運到北地。
大晏的軍隊本就有人數優勢,現在又有了更好的兵器和堅決的對敵決心,再應對韃子時,他們就比往年游刃有余得多。
只不過,韃子都是幾十人組成一小支隊伍,騎馬而來,搶完就跑,想要讓他們不再侵擾晏國百姓,就得徹底把他們打服、打怕。
兩國之間必然有一場硬仗要打。
這一年,賀峻都沒能回去過年。
次年,北齊就表達出想派使臣給嘉樂帝祝壽的意思,這就是打算臣服求和了。
嘉樂帝就在朝堂上詢問眾臣的看法。
不少大臣都更傾向于接受。
有的說“再戰下去,會勞民傷財”,也有人拍馬屁,還有人表示既然北齊已經投降了,我們泱泱大國,何須與他們計較5”
武將在戰場撒汗拋血,但治國還是要文臣。
賀明雋自然是不能同意此時和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