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嬴政的驚訝只是一瞬,很快變為了然。
這還是十多年前的事情,當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國慌張向魏國求援,魏王一時慷慨激昂便答允了,令大將軍晉鄙領十萬魏軍出征。
誰知魏軍浩浩蕩蕩走到一半,魏王突然又反悔了,覺得秦國乃虎狼之國,兵力強大,自己沒有道理為了趙國去得罪強大的秦國,于是令晉鄙駐軍,不要再往前走。
公子無忌聽說了這件事情,深知其中大義,秦國圖謀的絕不只是趙國而已,一旦趙國覆滅,其他國家離覆滅還會遠么
于是公子無忌令如姬偷竊兵符,私自前往軍營,出示兵符,命令晉鄙進軍。晉鄙乃是老將,他深知魏王的為人,更何況當年的公子無忌何其年輕氣盛,一眼便被晉鄙看穿。
世人只知曉,晉鄙違抗公子無忌的命令,蓋不出兵,公子無忌一怒之下令門客斬殺晉鄙,統領大軍援助趙國,最后擊退秦軍。
卻不知曉,這其中還有另外一番秘密
當年晉鄙老將軍的確一眼看穿了公子無忌,但他并沒有反對公子無忌援助趙國,相反的,他甚至贊同公子無忌的想法,倘或趙國被攻破,下一個倒霉的必然便是魏國,秦國記恨魏國出兵,即使魏國的兵馬只走到一半,依然會被記恨,這不過是五十步與一百步的區別。
然而晉鄙為魏國忠心耿耿,一輩子盡忠職守,絕不能違抗魏王的命令,在兩難之下,晉鄙提刀自刎,將兵權交給了公子無忌。
只有晉鄙這個大將軍死了,他手底下的兵馬才會被震懾,才會聽從公子無忌這個外來之人的號令。
臨終之時,晉鄙囑托公子無忌,自己已然是個油盡燈枯的老將,死而無憾,唯一擔心的便是自己的徒弟晉良,晉良為人赤膽忠心,卻喜意氣用事,希望公子無忌可以多多照拂晉良。
嬴政只要稍微一思索,便能明白其中緣故。
成蟜撇嘴道“哥哥,晉鄙老將軍已經很慘了,你還笑”
嬴政道“為兄不是笑晉鄙,晉鄙忠肝義膽,為國捐軀,死得其所,雖這一戰是我秦國敗了,但不得不說,為兄的確佩服晉鄙。”
“為兄笑得”嬴政道“是公子無忌。”
“晉鄙之死,公子無忌只口不提,無非是想要保全老將軍的氣結。”
成蟜有的時候很佩服古人的氣節,有的時候又很不理解古人的氣節,晉鄙沙場一生,最后死于自刎,公子無忌一定是覺得這種死法,對外說出來并不好聽,會污穢晉鄙的名聲,因此干脆將這口黑鍋背在了自己的背上,將領們見到晉鄙老將軍慘死,自然而然的以為是公子無忌為了奪權而為,公子無忌干脆一句也沒有辯解,如此一來,這個誤會便一直延續到了今日,直到現在,晉良都覺得他的恩師是公子無忌殺死的。
嬴政慢悠悠的道“氣節這種物什,是留給戰勝者的,而垂成之人不配。”
雖嬴政說的冷酷無情,但成蟜不得不說,嬴政的想法是正確的。
嬴政若有所思的道“不過這件事兒,倒是有趣兒的緊,正好可以為予所用接下來,會更有意思。”
成蟜“”翻譯一下哥哥的話,便是接下來公子無忌與晉良會更慘
五國會盟不歡而散的消息傳到咸陽,很快秦王異人的褒獎便來了,大力夸贊了嬴政的能力,并且將攻打魏國的全權事宜,全部交給嬴政來定奪。
嬴政此行而來,便是為了建功立業,只有功績傍身,才能成為秦王儲君,這對嬴政來說,的確是好事兒。
然
蒙驁和蒙武卻歡欣不起來,倒不是因著突然空降了一個年輕的公子做統帥。
而是因著從秦王的褒獎態度來看,王上并不打算見好便收,不僅沒有叫他們回去,反而還讓嬴政繼續帥兵攻魏。
蒙驁乃是老將,已然將這世道看得夠不夠,嘆了口氣道“長公子,不是老朽我說喪氣話,潑冷水,只是如今魏國雖然士氣大弱,五國聯軍也已遣散,但魏國終究還是有些根基在的,倘或再這般發兵下去,魏國魚死網破,我秦軍是討不到一絲半點的好處的,唉”
嬴政豈能不明白這個道理上輩子合縱攻秦,便是蒙驁慘敗,秦軍被一路碾壓著打,結果便是元氣大傷,想要覆滅魏國,現在還不是時候。
不過嬴政并不見擔憂,道“五國會盟解散,君父正在興頭上,此時撤兵自是不可能,倘或執意如此,只會被楚派蓋上一個怯戰的罪名。”
蒙武道“這如何是好啊”
嬴政擺擺手道“師傅稍安勿躁。”
相對比部將們的擔憂,成蟜可是一點子也不擔心,秦始皇都在面前了,還需要自己個兒瞎操甚么心
于是該吃吃,該喝喝,小肉手抓著大塊肉往嘴里塞,他上輩子因著身體羸弱,不能挨餓,不能吃撐,這個忌口那個忌口,好不容易“開齋”,自然要甩開腮幫子,吃得盡興才好。
嬴政氣定神閑的道“君父要的不過是稱心罷了,打勝仗自然會令君父稱心,倘或抓兩個俘虜回來,功效是一樣的。”
“俘虜”蒙武驚訝。
嬴政微微一笑“公子無忌、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