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個就是走個過場,去了就是混時間,基本是不干什么活的,不過也算在學農時間里,所以原則上只要下鄉十八個月就行了,但為了不顯得敷衍了事,一般都會堅持兩年整,讓檔案好看一些。
所以,心疼孩子的人家,很多都會在孩子還沒去拿畢業證的時候,就提前辦了接班,或者花錢買好工作,也報接班,免去孩子下鄉,說白了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但像原身家的情況就不能這樣做了,因為原身的父母還有兩個哥哥都是在部隊工作,這個辦不了接班,而每家還必須有一個下鄉的。
到了他們家這個級別,那都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盯著,就盼著他們家犯錯呢,所以,雖然父母萬般舍不得,那也不得不讓家里的小閨女去走一趟過場。
好在,還有好友藍家的小兒子跟著一起,這小子從小就跟個操心的小老頭似的,除了身體因為小時候寄養的人家沒好好給照顧,稍微有些不太好,其他的沒有差的,再加上兩家給帶的錢物,每月寄的生活費和包裹,所以家人還是比較放心的。
這樣的情況下,原身跟知青點的其他人都不太接觸,每天除了去打兩筐豬草就什么事情都沒有了,吃飯都是跟自己的小竹馬單獨開火,跟后面來的新知青就更加沒有接觸了。
唯一算是得罪女主的就是,女主剛下鄉的時候,因為囊中羞澀,正好趕上原身落水生病,小竹馬又是個什么都能做,就是不會做飯的主,就拿了兩塊錢請女主幫著給做一個星期的飯。
當時就說明了,這一個星期給他們做飯的時候,可以順便帶出女主的飯菜,但他們不跟別人搭伙,所以,一個星期后,女主還是得跟著吃大鍋飯去。
這本來也沒什么,但因為兩人,一個是家里唯一的嬌嬌女,一個因為所托非人造成的體弱,父母覺得心中有愧,都是家里最受寵,家里又都不差錢,所以,他們的伙食可想而知。
盡管他們已經很低調,一般吃的都是玉米面或者兩摻面,但那都是經過細磨,又篩出了糠皮子那些東西,口感味道自然不一樣,讓跟著的女主知道兩人的家庭條件肯定非常好。
尤其是還有一次,兩家給兩人匯款,女主看到了匯款單上的金額都是五十元,又聽別人說,這匯款單,每兩個月就會寄一次,還不算每個月的包裹。
所以,到了日子,女主就有些不情愿去吃那邊兒大鍋飯了,喇嗓子,還缺油少鹽的,跟原身這邊兒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但又沒辦法,畢竟是講好的,所以只能在心里抱怨這兩人為富不仁,都那么有錢了,還差自己這一口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