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一家公司的倒閉不是突如其來的,但前兆大抵都是從內部的衰敗開始。
宋逢林過個生日再去上班,就發現世界變天了。
本來技術上的事情全由他負責,現在誰都想插一腳。
張總早上問,何總下午問。
搞得他不堪其擾,專門找了個實習生寫日報。
就這,才只是開始。
東宮娘娘跟西宮娘娘打對臺,誰都逃不開這個漩渦。
宋逢林連著好幾天加班到凌晨,到家的時候頭重腳輕倒頭就睡。
都累成這樣了,陳韻想著讓他多睡會,自己送孩子們去學校。
兩個娃進幼兒園,她還戀戀不舍地在門口跟其他家長聊天呢。
聊的倒也不是什么八卦,是最近的熱點幼升小。
家長a“琪琪媽媽有門路,三十萬一個包上附小。”
家長b“浩宇的性格太活,公立那種條條框框肯定受不了的,反正早晚要出國,還是去國際學校。”
家長c“我們以前讀書都靠自己的,孩子能讀就讀,不能讀別給那么多壓力。”
誰說誰有理,畢竟每個孩子和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
陳韻對女兒的期望還是能上區實驗小學,畢竟是第一梯隊又離家近。
不過這個愿望的壓力不在陳星月身上,全靠父母承擔買學區房的重任。
但話又說回來,有房子也不是十拿九穩的事情。
連劉迎霞都在樓下聽說一串小道新聞,摘菜的時候問女兒“星星能上實驗嗎”
陳韻知道不給她打包票她夜里肯定愁得睡不著,說“買房遷戶口都三年了,沒啥問題的。”
出問題的幾率是0001,她不信自家有這么倒霉。
那就好,劉迎霞“現在孩子上學也太費勁,東山都有學區房了你知道嗎”
東山是個鎮,陳韻一家人的原籍就在下屬的一個村子里。
不過她打小在上屬的新姚市區長大,對農村只有逢年過節的記憶。
她道“一平方賣多少”
劉迎霞手比劃一下“八千。”
陳韻記得上次回老家的時候看過,鎮上的奶茶店員工資也有個三四千。
她道“買的人多嗎”
劉迎霞“有錢大家也不買,都愿意自己蓋。”
蓋房是老一輩的執念,陳韻其實不太能理解。
她對故鄉沒有深情,純粹是成全父母的愿望,不過偶爾想起來還是很心疼這一百多萬。
既然花了,就得物有所值。
她道“等放暑假,你們帶孩子回去住幾天唄。”
劉迎霞面上一喜,還是說“星星不報幼小銜接了”
陳韻“就玩半個月,耽誤不了你孫女高考。”
小小年紀逼得那么緊,大未必佳。
劉
迎霞是堅信家里這985跟211的雙劍合璧,生出來的絕對沒有孬種。
她道“放心,我肯定盯著她讀書做作業。”
這架勢,很有寧江家長聲名在外的雞娃風范了。
陳韻“讓她好好玩吧。”
劉迎霞“村里能有啥玩的,我就是帶回去顯擺顯擺你爸有后了。”
多年前因為沒有兒子受到的精神折磨,因為有第三代才迎刃而解。
無論陳韻如何優異,人生的巔峰都好像在孩子跟她姓這件事上。
她其實不是很想參與這個話題,把菜撂一邊“我去看星星作業寫得怎么樣。”
陳星月在玩橡皮,敏銳捕捉到媽媽的腳步聲。
她像是被踩到尾巴的貓一樣馬上有反應,假裝自己一直在認真做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