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修行,若想入門,就要先了解兩件事情。
一件是如何放松?一件是如何入靜?
前面已經說過如何放松,也詳細的講了放松之法,再說入靜,想要入靜,就要先了解什么是靜?
什么是靜?這非常重要,如果連靜都不了解,談入靜就毫無意義。
丹書有言,修行者,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也就是說,想真正踏上修行之路,就要先把道理弄明白,把理論弄清楚,再來入手修行。
例如,你揀到一本武林秘籍,卻看不懂,又如何修練?
“靜,有三種靜,一種是散亂的靜,一種是清明的靜,一種是專注的靜。”這非常重要!
什么是散亂的靜?平時,我們什么事情也不做,就靜靜的坐著,坐在課桌旁發呆,坐在窗臺旁發呆,又或是坐在小河邊發呆,一邊發呆,腦海中想著亂七八糟的事情,思緒極為散亂,這就是散亂的靜。
什么是清明的靜?清明的靜與散發的靜相反,又有相同點,一個人靜靜的坐著,什么也不想,腦海空空的,或者出現一些美好的畫面,如,想像自己站在一望不邊的大草原上,微風輕輕的吹過,又如,想像自己站在美麗的海灘上,靜靜的吹著海風。
在生活中,繪畫家、書法家,藝術家容易進入清明的靜,如,書法家認真寫毛筆字的時候,就保持著清明的靜;又如,畫家認真畫畫的時候,腦海中只有自己想像的畫面,他要把這個畫面畫出來,所以,腦海中會保持清明的靜。
說完散亂的靜和清明的靜,再說專注的靜,專注的靜也是重點。
那么,什么是專注的靜?專注的靜,就是專注于一點,即佛經上所說的心一境性,系心一緣。
修行,就需要進入專注的靜,然后,再慢慢的提高專注力,當專注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就能進入定境。
青竹看完如何放松?如何入靜?
總結出一條,修行,就是修練專注力!
青竹把理論弄明白之后,才算正式踏上修行之路,待宿舍關燈,同學們都睡下之后,青竹盤膝而坐,暗示自己放松。
“先放松眉頭!”
青竹暗示自己后,感覺眉頭明顯的放松,眉頭稍稍舒展,讓他的心平靜了很多。
隨即,青竹緩緩的吸了一口氣,直到吸不進去的時候,再緩緩的吐出來,直到他把一口氣完全吐出來之后,感覺心中的郁悶都被吐出來了,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愉悅感。
“放松,需要不斷的暗示!”
青竹暗暗的告誡自己,先讓眉頭放松,再放眼睛放松,再放臉部肌肉放松。
不知不覺中,青竹感覺整個人都放松下來,然而,人放松之后,睡意就上來了,青竹感覺眼皮越來越重,不由自主的打了一個哈欠。
“白天上課太累了!”青竹念頭一轉,他不知道,自己已經走神,陷入了散亂的靜之中。
時間緩緩的流逝,青竹開始打盹。
突然間,青竹的身體向前栽了一下,差點栽到床上,這一下,也讓青竹的困意消了一些。
“專注的靜,專注的靜,專注的靜。”青竹念了三遍,卻找不到頭緒。
又過了幾分鐘,青竹累到不行,他想,‘不行了,不行了,明天還要上課,如果不睡覺,會沒有精神的。’
青竹本來就極為疲憊,也極為困倦了,又給自己找了一個理由,人的惰性上來了,青竹放下腿,躺在床上,捂上被子,伸了一個懶腰,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愉悅感。
迷迷糊糊間,青竹又進入了夢鄉。
隱約間,青竹感覺到一只柔軟的手在拉他,他感覺自己的身體被拉了一下,有一種靈魂和身體分離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