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在操場上呆了一會,閑聊了幾句,等上課鈴聲響了,才回教室。
青竹回到教室后,收懾心神,安住心念,用‘心’聽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又分心聽老師講課,有點一心三用的感覺。
青竹已經知道普通人的思維狀態,普通人的思維狀態有兩種,一個是普遍性留意,一個是選擇性注意。
選擇性注意,就是把注意力放到一件事情上,如認真看書,認真玩游戲,認真寫字,認真看電視,這都是選擇性注意。
普遍性留意,就是用目光一掃而過,如,走進教室后,掃了整個教室一眼,知道教室的大概情況,又如,來到一個景點,大概的掃了一下景點的情況,這些就是普遍性留意。
這是普通人的思維狀態,也是低級思維狀態。
低級思維狀態由高級思維狀態衍生而來,選擇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融合后,可以衍變成高級思維狀態,也就是普遍性專注。
說到普遍性專注,就是用精神力觀世界,修行者用精神力一掃,就能知道周圍的情況,如掌上觀紋,粒粒在目。
青竹把注意力分為三股,一股放下呼吸上,聽呼吸,一股放在心上,聽心跳,一股放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
如此一來,就能保持一定的專注力,不讓自己走神,久而久之,專注力和意志力都會慢慢的提高。
當專注力和意志力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就能進入三摩地,正三摩地。
三摩地的意思就是‘定!’正三摩地,就是正定。
不過,三摩地包含的意思又比‘定’更廣,所以,很多佛經都是用三摩地代表‘定境’。
放學后,青竹和鄭東、胡飛道別,走出校門,他的速度不快不慢,同時,用心記住自己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記在主里,做到念念不忘,這也是一種修行。
念念不忘,就能讓大腦清明。
人越老,記憶力越差,精神也會越來越差,有時候,剛剛做的事情,轉過頭就忘了,這就是神力耗散,接近死亡的狀態。
修行者,要反其道而行,做到念念不忘,如此一來,人的大腦就會越來越清明,精神也會越來越好,記憶力也會隨之增強。
念念不忘,也是一種養神之法。
青竹走路的時候,不會東張西望,他目視前方,身體正直,走著方步,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突然間,青竹感受到針刺一般的感覺,他轉頭一看,又看到了方道人和李道人,他心中疑惑,‘這兩個人是誰?找我有事嗎?’
青竹向方道人和李道人走過去,他想,‘算命先生和妍姐對我都很好,這兩個人和他們一樣,應該不會傷害我?’
再一個,街上都有監控,犯罪率已經降到最低點,青竹也不怕這兩個人對他不利。
這一次,方道人和李道人沒有離開,而是站在車子旁邊等青竹,待青竹走到兩個道人旁邊后,打了一個招呼,“兩位大叔好。”
“呵呵!”李道人輕輕一笑,說,“我找你有一點事情,上車吧。”
“唔!”青竹沉默了一小會,心想,‘應該不會有事吧?這大白天的,不可能綁架,或者搶劫?再說了,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搶劫我也沒有好處啊?’
隨即,青竹說,“好,你們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