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句話回答陳紀的提問,則是暗示只要能人盡其能,盡量讓合適的人處于正確的位置,那么,就像承重的柱子和門后的短閂一樣,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會起到合適的作用,根本不需要像木訥的傀儡與僵硬的棋子一樣,被操控著,硬生生填到炮灰的位置。
陳紀聞言,如遇潮鳴電掣。
他深深地看了劉昀一眼“善。”
鄭重躬身。
劉昀連忙制止“昀妄言,還請姨父莫怪。”
陳紀搖頭“聽君一言,如飲醍醐。”
又道,“若世子不棄,可否讓長文去陳國暫居一段時間。”
還有這等好事
陳紀主動提出讓陳群去陳國小住,劉昀當然沒有不答應的理“昀一定掃榻相待。”
至此,陳紀很滿意,劉昀也很滿意。
劉昀“姨父和姨母可要同去”
劉昀口中的姨母,正是他母親的姐姐,謝氏。謝氏只比他母親大一歲,是陳紀的繼妻,膝下只有陳群一個兒子。而陳紀的第一任發妻和前頭幾個孩子均已亡故,沒有留下后代。
是以,劉昀只問了陳紀和謝氏。
陳紀回答“我作為一族之長,需要在族中主持事務,不好前往。至于你姨母,等我回頭問問她。”
雖是這么說,但他能猜到妻子的決定。
他的妻子謝織與陳王妃謝氏,其實關系泛泛,算不得親厚。要不然,以兩家相距不遠的地理位置,就算世道再亂,也不會這么多年只走動了這一遭。
謝織對劉家兄妹也是關照有余,親近不足,一如謝家兩個姐妹之間的情誼,淡而不密,通透如水。
另一邊,陳群抵達縣內的客舍,向新入住的荀家人遞送拜帖。
等見到人,發現確實是老友,陳群雖然面上不顯,心中著實放松了許多。
“許久不見。”陳群在荀家士子的對面坐下,“文若近日可好”
原來,這位進城的荀姓青年,就是近日棄官歸鄉的荀彧,荀文若。
同為潁川大族,荀家與陳家亦是姻親4。荀彧的一位堂姑曾嫁給陳群的祖父,若論兩家的輩分,恐怕陳群還要喚荀彧一句阿叔。但兩人年歲相差不大,又脾性相投,便一直以同輩身份相交。
“一切皆好。長文這幾日如何”
陳群接過荀彧遞過來的酒,和他說了陳王世子與叛軍的事。
荀彧聽得極為認真,陳群所說的戰局,與他在城外看到的血跡一一對上。
“如此說來,確實要多謝世子。”
陳群知道荀彧并不是在為自己避開叛軍而慶幸,他關注的中心,在于那些忙于農收的佃戶。正因為劉昀及時制止叛軍作亂,那些尚未成功逃離的百姓才沒有遭到濫殺。
酒過三巡,陳群才問出心中的疑問“文若從雒陽一路南下,為何沒有第一時間回到潁陰,而是來了許縣”
荀彧嘆了口氣“聽聞志才舊疾復發,我先來看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