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毒內藏,氣血凝塞,導致背部生出癰疽,寒熱失調。”
另一個淳于主醫知道劉昀對醫術上的專業詞匯知之甚少,便換了一個通俗的解釋
“癰疽,毒瘡也,膿也。”
劉昀將之代入原先的幾句話,總算明白“背疽”是什么病。
它不是什么腫瘤,而是一種發于背部的細菌感染。
瘡,一種皮膚表層的病征。人們常說的口舌生瘡現代人經常出現的口腔潰瘍說的就是這個“瘡”。
而背疽,就是更大更嚴重的瘡,長在背部。
據說范增、劉表、徐達、努爾哈赤都是死于這個疾病。
這個在現代用一管藥膏就能在發病初期遏制的局部感染,在既缺乏抗生素,又缺乏消毒手段,且衛生條件不佳的古代,卻是人人聞之色變的惡疾。
而劉昀也終于明白這兩個主醫為什么要叫他出來。
“需要開創引流”
“是。”韓主醫回答道,“以前也有使用火針,或是開瘡切膿,而使病人得救的案例。可大多數病人,都死于開瘡后從傷口侵入的外邪。所以我二人想問一問世子,您之前讓我們研制的膏油與陳芥菜鹵汁,對于此疾,是否適用”
“稍待。”
劉昀閉上眼,在圖書館中翻閱以前摘錄的筆記。
關于開創引膿和膏油消毒,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的癰疽篇,原文是“疏砭之,涂以豕膏”。之后的朝代,也有醫者用中藥結合油膏,制成藥劑,用來給輕度感染的瘡口消毒。
例如紫草膏,一直流傳到現代,仍有人使用。
而“陳芥菜鹵汁”,是明朝天寧寺僧人所創的,可以理解為最早期的青霉素。只是這種青霉素未經提純,沒有分離毒素,亦無法確定濃度。
一旦生出大量展青霉素,還沒等青霉素殺菌救人,展青霉素就先把病人給毒死了。
這也是“陳芥菜鹵汁”沒有得到推廣的原因。
而醫用酒精、雙氧水等消毒劑同理,制作工藝和流程非常嚴苛,不是知道個公式和原理就能簡單造出來的,中間隔了工業革命近百年的生產力與發展水平,而東漢末年的生產關系,更是與之差了千年之久。
所以目前能利用的,就是后世一部分外科醫療知識,與華夏傳承千年的中醫拱壁。
“陳芥菜鹵汁尚存在不安定因素,不到勢不得已,萬萬不可使用。”
劉昀警示道,“至于開創引流,宜用十字法。引出膿水后,用'蒸餾水'洗凈,涂上諸位研制的紫草油膏。只是開創用的刀具,一定要未生銹斑才可,還要放入高溫窯爐中消毒”
韓主醫知一反三“開創時宜選用干凈無邪炁的房間,清去毒瘡后,也要注意衣物的清潔,用藥草消除病灶。”
三人取長補短,商量出一套可行的辦法。
回到屋中,荀彧憑借幾人的神色,猜測他們或許已找到了治病之法,但因為難言之隱,不便開口。他一揖到底,懇切道
“幾位若有顧忌,還請直言。三人為眾,亦可謀也縱是千難萬難,未嘗沒有解決之法。”
劉昀伸手攔住荀彧
“醫者含仁懷義,自當盡力而為。荀兄莫要如此。我和二位醫者確實商量出一個法子,只是這法子繁瑣,需要將病人送到陳國,并且我們也僅僅只有三成的成算,未必能治好志才兄。一旦失敗”
背疽本就是兇險之癥。一旦失敗,怕是性命不保。
眾人對此心知肚明,荀彧亦然。
他能為戲志才盡心盡力、四處奔走,卻無法替對方做出抉擇。
屏風后,低沉的男聲,夾著極力壓抑的低咳,輕緩而堅定地響起
“那便勞煩世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