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聚財心動,但是男兒郎酒雖然在東楚王朝銷量火爆,可隨意提價,必會引起眾家不滿,吳聚財并非為個人做事,一旦引得朝廷不悅,他就會被問罪。
他想拒絕。
可沈從卻是告訴他,說自己有辦法。
吳聚財身為官商,自然與朝廷官員有著聯系,沈從讓他向管理他的主官上書,讓平城的駐軍向徽州發兵,當然不是真正發兵,只是做出這樣的舉動。
讓東楚王朝的百姓知曉,誤認為朝廷有對明王朝的徽州將有戰事發生,這樣一來,從明王朝徽州運往平城,最終進入東楚王朝各城的男兒郎酒,便有提價的理由。
其中提價所得一半利益,全歸吳聚財所有。
吳聚財認為這個辦法可行,同意下來,而且為了讓他的主官上書朝廷促成此事,吳聚財同樣許給了他的主官不小的好處。
此事一促而成。
對于東楚王朝而言,賺大量銀子充歸國庫,亦是正道。
雖與明王朝罷兵,但眼下只是讓大軍動起來,不發動任何戰事,權當練兵,便能賺到更多銀子,怎么想也是好事。
東楚王朝平城大軍,不需要真正做什么,只要把兵往城外派一派,表面做出一些發兵的跡象,就能讓平城的百姓誤會。
此事就會傳出去。
而對于戰事瀕發的徽州而言,這又是一件極為敏感的事情。
至少,秦王秦元恒會極為重視。
一旦平城大軍有異動,他必會防備其是不是要對徽州發兵。
事實上,不但秦王秦元恒誤會,就是負責監視平城大軍動向的偵察兵也誤會了。
畢竟,兩大王朝戰事頻發,皆是平城與徽州之間,正常情況下,都會這樣想。
即便是抱著抓住秦元恒一些錯誤,參秦元恒一本的都軍王渾,也是這樣認為的。
所以,他即便再不滿,也沒敢再提發兵江左盟的事情。
秦王秦元恒將邊境之事上書朝廷奏明。
······
明都,皇宮,政和殿。
國君秦政臉色陰沉,極為不悅。
徽州之事他極為不悅。
秦元恒所奏之事,他已是告知文武百官知曉。
文武百官一個個紛紛議論起來,但始終沒有定論該怎么做?
太子秦元昭道:“父王,依兒臣之見,這分明是秦王想要抗旨,故爾才這般危言聳聽。
誰都知道秦王向來崇拜上將軍陳海,陳海又一向反對父王對江左、江右用兵,他這是借東楚王朝來難為父王啊。”
“太子,你即便再對秦王不滿,也不該提上將軍吧,你不記得父王說過什么,還是你有意而為,不把父王的話放在心上。”
聽太子秦元昭提及上將軍陳海,以此來打壓秦王秦元恒,凌王秦元卓雖也不喜秦王,但還是忍不住借機打擊太子秦元昭。
“你......”秦元昭登時大怒,同時也意識到自己一時失言。
“好了,現在說說你們是怎么想的,是發兵還是如何?朕已經收到密信,此次秦王雖有不想發兵之意,但東楚大軍異動卻是真的。
此事不可兒戲。”
秦政沉著臉道。
準備掐一架的太子和凌王也安靜了下來。
文武百官更是一副沉思相。
“父王,眼下邊境局勢不穩,不可大意,不能輕易調兵。而剿滅江左,固然可以調派其它府的官兵,可效率太低,而且若是做不到速戰速絕,時間一久,定會造成極大影響,于王朝穩定不利。
依兒臣之意,當行招撫之策。”
太子諫言道,一臉鄭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