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簡,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竹簡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
而在秦始皇統一全國字體之前,每個國家都是有自己的字體,并非是同樣的小篆。
而我看到的竹簡上的字體,還不是小篆,而是甲骨文!
這里面問題太大了!甲骨文是更早時期用餓問題,那時候都是在骨頭、石頭上刻字的,怎么會出現在竹簡上。
甲骨文不是我的強項,胖子這貨更不用說,只能靠我們的學習大佬,張子揚大班長。
“班長,你來看看這上面的甲骨文是什么意思?”我對著張子揚招了招手。
她一聽是甲骨文,愣了一下,然后趕忙跑過來,奪過手機看了起來,然后就陷入了懵逼狀態。
過了好一會兒,她才回過神說道:“這不是甲骨文!”
“啊?!不是甲骨文?!”我瞬間驚呆了!這怎么可能不是甲骨文呢?我學習再差也不至于不知道這個吧?
“這的確不是甲骨文,而是在甲骨文和真正文字過渡期的文字。”張子揚語氣十分肯定,讓我不由的過去看了起來。
胖子趙錢和其他人也靠了過來,一起看著手機里的圖片,等著張子揚講解。
“班長,在甲骨文和小篆期間也只有金文這種字體啊,可這明顯不是鐘鼎文和銘文字體,到底是什么文字啊?”趙錢最基本的還是凍的,自然知道甲骨文過度到小篆只有金文和銘文。
張子揚露出了一個“你們不知道了吧”的微笑,然后解釋起來。
這種字體她是在圖書館中的一本破書里看過,是那種很黃很黃的書,破的都快看不清楚字了。
可能因為覺得那本書沒用,所以就被丟棄在一個角落。正巧張子揚去找這類書籍,就看到了這本破書。
書里面的內容很少,除了一些類似甲骨文的字體,就是用繁體字寫的注解。而那些像甲骨文的字體,就是我們看到竹簡里的字體。
根據注解,這種字體是在逐鹿之戰以后,夏朝之前改良出來的。主要是因為甲骨文太復雜,就有人試圖改良。
這種字體的字沒有很多,大概也就五十個左右。但這五十多個字就可以記錄很多事情。恰好張子揚研究過,直到這五十多個字都怎么讀,相對應的都是什么字。
“吾亡三陽,不忘亡吾人。七七日魔,殺!亡必散,反之活。”
這個就是張子揚翻譯趙錢上的文字,從內容看來,好像是要復仇。
第一句我明白是他是死了,而且忘不了殺他的人。可是這個三陽是啥?指的是三天?還是地名?
第二句,七七日應該是四十九天,魔是個啥玩意?接著還弄個殺!難不成他要變成魔復仇?也就只能這么解釋了!
最后一句很明顯是再說成功就能活著,失敗就完了。按照他說的,他已經死了,那就是用靈魂復仇,這不僅讓我想到他之前的哪個魔字。
魔?到底指的是什么?那個時候什么是魔?蚩尤已死,何為魔?
想著想著,我突然想到一個人,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