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量著金絲楠木的盒子,是一塊整木頭做的,蓋子和盒子也是嚴絲合縫,空氣想進去都不容易。
而且做工十分的精細,不像現在的手藝,應該之少有一二百年的歷史了。
盒子上沒有鎖,旗袍女將盒子直接打開,入眼的是一塊血紅色的石頭,看起來有些像雞血石。
可是我卻被這塊石頭嚇了一跳,瞳孔縮的很小。
“這是……血玉?!”
一聽我這么說,旗袍女露出了個滿意的表情,道:“沒錯!這塊正是血玉。”
我眼睛死死的盯著血玉,想伸手去拿,可又猶豫起來。
血玉的形成,和尸體有關。當人落葬的時候,作為銜玉的玉器,被強行塞入人口,若人剛死,一口氣咽下的當時玉被塞入,便會隨氣落入咽喉,進入血管密布之中,久置千年,死血透漬,血絲直達玉心,便會形成華麗的血玉。這種東西往往落在骷髏的咽下,是所有尸體玉塞中最寶貴的一個。
其實血玉是一個不確切的說法,在玉器行和古玩行也很少見有人說“血玉”這個詞。在古玉中有些玉會出現入土后沁入的紅色,所以有人把這種紅沁叫做血沁。
我知道在清朝順治時期,江南有一姓孫的大戶人家,曾祖父是在清太宗皇太極手下做官,因立過不少的戰功,得到清太宗皇太極不少的賞賜,而其中就有一塊古玉。
這塊玉不是當代制造的,已有幾百年歷史,第一位主人是一位修仙之人。
據說是這位修仙之人在山中歷練之時,在一個山洞中看到此玉。奇人拿起此玉后細細觀察后,就將此玉一直佩戴在身上。
后來這位異人遇到一位有緣人,不知道因為什么原因,就將這塊玉跟給對方,而如今孫家族長的兒子手中,就佩戴著此玉。
孫家少爺自幼在江南長大,喜歡游山玩水,吟詩作賦。但其畢竟出身官宦,有一些瞧不起寒門學子。
要知道,那個時候,官宦人家是爺,都是說一不二的主。
科舉之期即將來臨,孫家少爺帶領了一個書童,一個丫鬟進京趕考。過了半個月,他早已經忍受不了旅途的勞累。卻不料走過驛站二十公里后就下起了雨,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只有一間破廟,三人只好趕往廟里避雨。
廟里早已經來了幾個人,看打扮像讀書人,有一位眉清目秀的,特別秀氣。孫家少爺三人說明來意,就在寺廟休息下來。
雙方簡單的聊了聊,孫家少爺得知對方是尋常子弟時,便沒有了交談的熱情。不過那個長的眉清目秀之人白沐卻緊緊地盯著王長安身上的玉佩,神情有一些不自然。
第二天,一早,他們就啟程,中午便到了京城后,來到京城的府邸,早已有管家在那等著。沐浴更衣后,他準備了一些“水果”拜訪父親的京城好友禮部尚書韓大人。
進了韓府后,孫家少爺待了一個時辰,就回到府邸,找到書架里找到治國之類的書籍抄寫起來。
科舉那一天,王長安自信滿滿的進入考場,卻路遇到廟里那個人,不過也就看了一眼就走了。
科舉很快就結束了,眾多書生在京城停留準備放榜的那一天。孫家少爺便在考試結束后就約了幾位官家子弟喝酒。
然而,放榜的那一天,許多人卻沒有看到狀元和榜眼的名字,只見一位太監傳皇上口諭,讓他和另一個人進宮。
二人見到順治就跪拜,順治剛剛詢問,那個人就呼道:請皇上替民女做主,懲治江南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