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日,與高唐邑隔大河相望的「祝柯」縣,薛公田文的客卿「田瞀(mào)」,在一隊士卒的保護下乘坐馬車來到這里。
這位名為田瞀的老者可不簡單,就連身為齊相的薛公田文亦要持后輩之禮。
“祝柯,源于周武王冊封諸侯,將黃帝的后裔封在此地,建立「祝國」,可惜不久即亡,空剩下‘祝柯’二字,而后諸侯‘盟于祝柯’,方又世人所知……”
捋著花白的胡須,田瞀平靜地說道。
此時,馬車上又走下來一位與田瞀年紀相近的老者,聞言笑道:“是故多有人稱,我齊國盛行黃老之術,便源自于祝國……不知瞀老如何評價?”
田瞀瞥了一眼這名老人,輕哼一聲,招招手喚來幾名護衛的士卒道:“你等去見「田觸」,就說,老夫攜「公孫闬(hàn)」,前來請見。”
原來,那名與田瞀年紀相仿的老者,即是公孫闬。
此人亦不簡單。
公孫闬最早乃是齊相鄒忌的門客,即在齊威王時期施行改革,使齊國從此強盛起來的那位齊相鄒忌。
雖然鄒忌被譽為繼“管仲”后的齊國名相,且世人常將他與秦國的「商君衛鞅」相提并論,但正所謂人無完人,鄒忌也有為人所詬病的地方,比如他與「田忌」爭權的事。
田忌,亦那位出使魏國時,將受到同門師兄弟、魏將龐涓迫害的孫臏解救脫困,且此后拜孫臏為軍師的那位齊國名將,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重創魏國,使魏國從此衰敗。
值得一提的是,在桂陵之戰后,田忌便已名聲大漲。
在這場戰役中,田忌采取了孫臏所獻的「圍魏救趙」的計策,直搗魏國國都大梁,迫使魏將龐涓放棄圍攻邯鄲而回援大梁。
最終,田忌在桂陵伏擊了龐涓,一舉擊敗魏軍,并俘虜了龐涓。
其實總的來說,這場仗雖然龐涓被俘,但魏國的主力尚在,因此,齊國最后還是請了楚國大將「景舍」出面調停,與魏國和解,才得以結束這場戰役——而龐涓,亦在此時被釋放。
說白了,齊國當時其實并沒有戰勝強盛的魏國,但田忌卻因為“桂陵之戰”擊敗龐涓且將其俘虜而名聲大漲。
田忌成名后,鄒忌唯恐他威脅到自己的相位,便思忖對策。
而那時,公孫闬就在鄒忌座下作為門客,他向鄒忌獻策道:“不如讓田忌再討伐魏國。若田忌勝,那是您的功勞;若田忌敗,就算不命喪于戰場,回國亦必定受到處罰。”
鄒忌深以為然,便向齊威王建議,令田忌再次討伐魏國。
而這,即馬陵之戰。
不得不說,桂陵之戰的敗北——確切地說應該是魏國攻伐趙國的失敗,這對于當時強盛的魏國而言,僅僅只是一個小困擾而已,這不,在魏、趙兩國和解之后,魏國再次起兵討伐韓國,卻沒想到再次被田忌、「田朌」、「田嬰」、孫臏幾人挫敗。
相比較前一場戰敗的微小損失,這一次,魏國十幾萬主力軍在馬陵全軍覆沒,魏國從此一蹶不振,而齊國則借助這場勝利,隱隱展現出霸主的氣勢。
而作為指揮這場戰役的主帥,田忌的名氣亦再次高漲,讓鄒忌終于決定將其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