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何回答道:“合縱抗秦。”
不可否認,這的確是正確的主張,畢竟齊國現如今已經被趙國打趴下了,趙國的敵人就只有秦國,只要擊敗秦國,趙國就能稱霸中原。
于是蒙仲又問道:“君上,以您看來,趙國若與秦國爭戰,有幾分勝算?”
聽聞此言,趙王何陷入了沉思,半響后這才說道:“大概……三成吧?”
蒙仲略有些意外地看了眼趙王何,好奇說道:“失去的兩成勝算是?”
“秦國的「軍功爵制」。”趙王何正色說道。
蒙仲點了點頭,他認為,在刨除掉邦交方面的因此,單單比較秦國與趙國自身的強弱,秦國的軍功爵制,確實是趙國無法匹敵的。
兼之重賞、重罰的軍功爵制,使得秦國的士卒個個悍不畏死,以至于就沿用李悝法的魏國,都被秦國打喘不過氣來,更何況是趙國呢?
要知道,李悝變法后的魏國,與商鞅變法后的秦國,都擺脫了“世卿世襲世祿”帶來的隱患,使國家能集中大量的土地與金錢,用于軍隊。
可即便如此,魏國的軍隊還是很難擊敗秦**隊,一方面有將領的關系,而另一方面,則是相關制度的面向性——魏國武卒的制度,只是針對魏國一部分士卒,也就是精銳軍隊;而秦**功爵制,卻是面向全部秦國士卒甚至是平民、奴隸。
一個秦人打不過魏武卒,那么十個呢?
在軍功爵制下,秦國有著源源不斷的兵源,所有的秦卒,作戰士氣與勇悍程度基本上是差不多的,而魏國的魏武卒,卻不能代表魏國所有的軍隊。
這就導致魏武卒雖然單個能力優秀于秦卒,但就整體而言,卻無法徹底擊敗秦軍。
除非魏國將所有的軍隊都打造成魏武卒——但這個花費,相信是魏國也承受不起的。
既然連魏國都難以抗衡秦國,趙國的制度就更不必多說了。
繼魏相李悝變法后,齊相鄒忌、韓相申不害、楚相吳起等紛紛在本國施行改革,罷黜禮制,確定法制,廢除“世卿世襲世祿”,主張“食有勞而祿有功”,唯獨趙國,至今都沒有施行這方面相關改革——雖然趙主父推行了胡服騎射改革,但這項革新,并沒有涉及到“世卿世襲世祿”的根本問題。
“……臣覺得,法令制度落后于當世,這或許才是趙國不敵于秦國的最大原因。”
蒙仲故意引導著話題。
“卿的意思是……變法?”
趙王何愣了愣,旋即臉上露出復雜的神色,繼而深深看了一眼蒙仲。
那目光,讓蒙仲隱隱有種錯覺。
仿佛,對面并非是一位素來養尊處優、且僅僅只有十六歲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