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里,他冷冷說道:“一日!就一日!若明日日落之前我尚未看到你等攻破蘭陵,休怪我不客氣。”
徐梁敢怒不敢言,只好想辦法攻取蘭陵。
可問題是哪有什么好辦法,蘭陵早已得知了郯城陷落的消息,且正因為這個原因才城門禁閉,全城戒嚴,難道他徐梁還能說服城內的家族開門獻降不成?
攻城!
唯有攻城!
于是,徐梁等人讓麾下的平民兵花了半日工夫打造了一批攻城長梯,然后火急火燎地展開了對蘭陵城的進攻。
別看蘭陵城內只有千余守軍,但這些守軍好歹是衣甲齊全的齊國正軍,再加上又得到了蘭陵城內各家族的幫助,以至于徐梁付出了整整三千余人的傷亡,這才在次日黃昏前打下了蘭陵。
總共就六千人,一場仗就打沒了三千人,倘若這些犧牲者都是宋人,恐怕戴不勝已經急地頓足捶胸了,但這會兒,戴不勝卻一點也不心疼,反正死的這些人,要么是齊人要么是楚人,又不是他宋國人。
至于協從兵的數量,只要拿下蘭陵后故技重施,他完全可以再湊兩三千人出來。
六月十九日,就在戴璟、蕭戧二人率領增援軍隊抵達逼陽的同日,戴不勝以他麾下宋軍毫發無損的成績拿下了蘭陵,至于協從軍的傷亡,他絲毫不放在心上。
蘭陵陷落之后,城內的齊國貴族紛紛逃亡,但也有些人不舍得放棄家業,滿心惶恐、面色慘白地來到戴不勝面前,表示愿意投降宋國,懇求戴不勝寬恕他們,莫要屠戳其族人。
在這種情況下,戴不勝故技重施,照搬他在郯城時的那一套,要求這些家族想辦法湊個幾千人協助他攻入齊國腹地,否則,據不從命的家族則全部處死。
在死亡的威脅下,蘭陵邑的各家族只好順從,一方面派出家族子弟,一方面則脅迫城內的平民,總算是勉強又湊出了三四千人。
戴不勝將這些人交給徐梁,旋即,在他麾下八千宋國正軍于城內完成糧食補給后,他立刻再次揮軍向北。
從蘭陵往北,途中可經過位于西邊的魯國的「祝邱邑」,戴不勝沒有停留,繼續往北。
原因很簡單,魯國乃是當代文化的匯聚地之一,且與儒家有著非常悠久的淵源,在沒有名目的情況下貿然進攻魯國,必然會惹來天下人的指責。
更要緊的是,魯國在近兩百余年來頻繁發生君主與「三桓」的爭斗,甚至于有好幾代魯國君主皆在與三桓的斗爭中死去,以至于魯國根本沒有余力干涉中原諸國之間的矛盾,當然,對宋國自然也沒有什么威脅可言。
正因為這個原因,無論是齊國還是宋國,都有意無意地避開魯國,畢竟魯國對他們毫無威脅可言,哪怕想要奪取魯國的土地,也不至于會急在一時——先擊敗其余有威脅的國家,最后再圖謀魯國即可。
從祝邱邑再往北,即是「鄅邑(開陽)」。
鄅邑同樣是魯國的領土,因此戴不勝繼續往北,沒過幾日便抵達了「莒地」。
抵達莒地后,戴不勝故技重施,命令隨軍的郯城、蘭陵兩地軍隊攻打莒地。
此后,「根牟」、「渠丘」、「杞」、「蓋」等城池,戴不勝皆憑借這種策略,強迫降服自己的齊人攻打城池,而他麾下宋軍,更多的則充當一種威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