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蒙仲連連搖頭,旋即驚詫地解釋道:“弟子只是很驚訝,驚訝于老師您竟然引用了儒家的言論。……朝聞道、夕死可矣!此乃儒家圣人孔子的言論。”
“是、是么?”
莊子的面色微微一變,強裝鎮定地笑道:“儒家的言論,也并非一無是處嘛……至少「朝聞道、夕死可矣」便頗有道理!”
他可不想告訴弟子,這兩年他跟孟子打嘴仗的程度愈發升級,以至于他近兩年觀閱儒家的書籍,試圖從中找到破綻去痛罵孟子,而孟子呢,亦會從他莊周的書籍中找尋漏洞作為回敬。
姑且,這也算是兩位圣賢之間的學術交流吧。
而這結果,導致莊子對于某些儒家名句爛熟于心,以至于此刻竟脫口而出。
『真的只是這樣嗎?』
看著莊子的表情,蒙仲心中有些不信,但就跟田章不敢向他老師孟子追問詳情一樣,蒙仲亦不敢細問。
總之,只要老師高興就好。
隨后,當蒙仲又說到鹖冠子試圖助趙主父變法時且最終失敗時,莊子的臉上露出了痛心的神色。
蒙仲當然知道這是什么原因。
想當初,莊子就曾評價過他的摯友惠施,認為倘若惠施如果沒有前往魏國去當國相,他在學術上的成就遠遠不止如此。
如今對鹖冠子亦是如此:你好好在楚國研究你的學術,繼續完善「元氣說」不就完了么?何必跑到趙國助趙主父變法,結果差點死在趙國。若你因此而死,對于道家而言豈不是莫大的損失?
不得不說,其實在鹖冠子與趙主父眼里,他們最重視的其實是「天曲日術」,也就是效仿楚國制度而修改成的新法,但是對于莊子而言,他根本不在乎什么天曲日術,他更加看重鹖冠子在「元氣說」等學術方面的造詣。
如果當得知鹖冠子一度在趙國被安平君趙成、奉陽君李兌等人抓住時,莊子頗為緊張。
直到蒙仲表示趙成、李兌等人并非殺害鹖冠子,只是將其逐出了趙國后,莊子這才松了口氣。
期間,蒙仲亦講述了他在帶兵打仗方面的經歷。
說實話,莊子對此其實根本不感興趣,只是礙于蒙仲是他的弟子,且他心底也關心蒙仲在這方面的成長,這才耐著心聽著,一邊聽,一邊暗暗感慨于眼前這位弟子著實是成長迅速。
倘若說兩年前的蒙仲尚感覺頗為稚嫩,而如今,其舉手投足間,皆已非同常人。
『莫非我道家,亦會出現一位名將么?』
莊子暗暗想道。
可能是因為儒家弟子中出現了田章這位名將的關系,莊子如今對于此事倒也不是竭力排斥。
當然,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漸漸感覺到,他的弟子蒙仲,并非是那種選擇遁世來研究道家思想的弟子。
再者,也是因為莊子對這位弟子有著莫大的期待。
比如說,博攬百家之術!
唔,雖然這個建議是他頗為痛恨的孟子提出的,但莊子對此倒也有幾分心動。
畢竟只要是一位優秀的老師,誰不希望自己的弟子最終能超越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