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子夏之儒家區別于儒家正統,還在于子夏教導魏文侯時提出的“君王用權之術”,主張作為君王要懂得權術,懂得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這與法家的察勢與用權頗為接近,也是當時儒家正統認為子夏之儒乃是“異端”的原因。
但身兼道、儒、名三家學術的蒙仲,倒不至于像正統儒家弟子那樣看不起為君王折腰的子夏之儒,他在住在段干氏府上的期間,時常與段干寅、田黯兩位師叔談經論道,而段干寅、田黯等人也希望借蒙仲這個紐帶,與當世的儒家正統“孟儒”改善關系,因此將子夏的思想主張對蒙仲傾囊相授。
甚至于,公羊平還為此將《春秋》默寫下來,贈予蒙仲,取名《春秋公羊傳》。
不得不說,這是孔子傳給弟子子夏,子夏傳給弟子公羊高,公羊高又傳給兒子公羊平,這數代人口口相傳的魯國歷史,在當世簡直就是孤本一般,除了魏國的王室有一部,用于教導君王以及太子儲君以外,絕不外傳。
而如今公羊平默寫下來贈予蒙仲,可見他對蒙仲的看重。
當然,在傳授這部書籍時,公羊平也沒忘記叮囑蒙仲只許他一人讀,莫要外傳。
一邊與段干寅、田黯等人談經論道,一邊觀閱公羊平所贈的《春秋公羊傳》,蒙仲終于迎來了他在魏國的第一個新年。
新年之后,他便十九歲了,離二十弱冠之齡又近了一歲。
正月中旬,他收到了公孫喜派其身邊近衛送來的消息,命他到大梁城外的駐營報到。
得知此事后,蒙仲便告別段干寅、段干崇父子,告別公羊平與田黯,帶著蒙遂、蒙虎、蒙傲、樂毅、榮蚠等人以及二十名宋兵,來到大梁城西郊的魏軍營寨。
這座魏營是新建的,目的便是暫時駐扎從魏國各地抽調而來的軍隊。
在軍營外亮出名號,蒙仲等人在幾名魏卒的帶領下,前往軍中的帥帳,拜見此番救援韓國的主將公孫喜。
在前往帥帳的途中,蒙仲仔細打量在營中走動的那些魏卒。
他詫異地發現,這些魏卒的裝備與素質看上去參差不齊,有的衣甲齊全,形象頗似傳聞中的魏武卒,而有的似乎只是一般的魏卒,雖然不至于缺少甲胄與兵器,但著實看不出有什么悍勇。
除此之外,這些魏卒的數量也不多,據蒙仲打聽,似乎只有幾萬人。
『單憑這幾萬殘差不齊的魏軍去救援韓國?』
蒙仲感到十分困惑。
片刻后,蒙仲便單獨請見了公孫喜。
正如他所猜測的那般,公孫喜見到他時不喜不惡,非常平靜地說道:“既然大王封你中大夫之位,我便授予你師帥之職,予你兩千五百名兵卒,你可滿意?”
一聽這話,蒙仲的心頓時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