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今日相見,暴鳶與蒙仲二人倒也不至于會感到陌生或者冷淡。
“大司馬怎會率軍至此?”
在請暴鳶于篝火旁坐下后,蒙仲驚訝問道。
暴鳶聞言笑著說道:“得知蒙師帥圍困秦軍至此,老夫特來助蒙師帥一臂之力。”
原來,其實不止魏軍上下痛恨秦軍,痛恨秦軍主帥白起,暴鳶亦對白起恨得咬牙切齒。
畢竟伊闕山一役,若非魏軍當中出了一個蒙仲,那么伊闕山一役后就是十八萬魏軍被擊潰、他麾下十萬韓軍聞訊驚恐崩潰、公孫喜被殺、他暴鳶敗亡這樣的結局。
說白了,蒙仲的出現,使暴鳶避免了被公孫喜牽連至潰敗的局面。
痛恨公孫喜就算了,公孫喜都已經死在白起手中了,在這種情況下,暴鳶自然將這筆賬算在了白起頭上。
于是乎,當從華虎派去的騎兵口中得知秦軍主力逃竄至憚狐后,暴鳶暫時放棄了繼續進攻宜陽的打算,率領麾下韓軍從宜陽大批撤離,在伊水西岸設下重重埋伏,等待著白起所率領的秦軍自投羅網。
可沒想到,不知什么原因,白起麾下的秦軍扎根在憚狐、陽人兩座城池不動了。
得知這個消息后,暴鳶生怕這股秦軍逃了,遂命一半兵力駐守伊水,率領另外一半兵力趕來憚狐:若介時蒙仲所率領魏軍主力尚未到達,那就由他牽制住這股韓軍;倘若蒙仲已率領魏軍主力抵達,那便匯兵一處,共同進攻秦軍。
而在暴鳶主動與蒙仲相見的同時,白起亦收到了三萬韓卒抵達城池西北的消息。
與前來報訊的秦將童陽滿臉擔憂之色不同,白起在得知此事后頗為欣喜,這讓季泓、童陽等將領很是不解。
于是季泓便問白起道:“三萬韓軍趕赴此地支援魏軍,白帥非但不憂,反而欣喜,不知什么緣故?”
白起聞言笑著說道:“我不怕敵軍攻城,就怕那狡猾多計的蒙仲圍而不攻,消磨我軍銳氣,今暴鳶率領三萬韓軍至此,想必欲聯合魏軍強攻城池。……新城應該已被暴鳶攻陷,但宜陽則未必。在我看來,暴鳶此刻想必急著在擊破我軍后,與魏軍一同前往進攻宜陽,他豈會同意魏軍那‘圍而不攻’的策略?……那蒙仲想必主張圍城,而暴鳶必定主張強攻,若二人因此產生矛盾,那就是天佑我軍;退一步說,大概也是那蒙仲妥協,被暴鳶脅迫一同攻城……”
“原來如此。”
季泓、童陽等將領恍然大悟。
但旋即,季泓便低聲說道:“可是,加上暴鳶的三萬韓軍,城外的魏韓聯軍數量便或將達到九萬,而我軍僅四萬余,恐怕……”
仿佛是猜到了諸將的心思,白起笑著說道:“諸位可以放心,單獨面對六萬余魏軍,或許我沒多少把握,但對方多了三萬韓軍,我反而就更有把握了……我已想出一計,或可擊破城外九萬魏韓聯軍!”
這一番話,聽得季泓、童陽諸將面面相覷。
單獨抗拒六萬魏軍沒把握,可面對九萬魏韓聯軍,眼前這位年輕主帥反而就有把握了?
這天底下竟然還有這種事?
但看著眼前這位年輕主帥臉上的自信之色,諸將也只能選擇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