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仲麾下的騎兵只有區區一千而已,而他,則有兩千!
統帥這支騎兵的將領,是一名義渠的降將,是一名叫做“郁”的將領,秦人一般都稱他為“胡郁”。
義渠,一直以來都是秦國的心腹大患,曾與中國諸國一同討伐秦國,但直到秦惠王時期,秦國國力逐漸強盛,迫使義渠臣服于秦國,此后義渠國便成為秦國的郡縣,義渠王則成為秦國的臣子。
但是義渠并非真心臣服,十幾年前,趁秦國與中原諸國開戰之際,義渠再次反叛,幾次發兵攻打秦國,收復失土,隨后又被秦國發兵奪回,雙方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內展開了拉鋸戰。
待等到秦惠王晚年時,義渠再次遭到秦國的進攻,失去二十幾座城池,國土大大縮小。
然而就在這段期間,秦惠王嬴稷過世,秦國陷入了諸公子爭位的內亂,這使得義渠死灰復燃,再次趁機攻打秦國。
待等秦王嬴稷上位后,宣太后用自己使美人計,勾引義渠王,逐步消磨義渠王對秦國的敵意,這才使得義渠國逐步失去了以往的銳氣,也使得大量義渠人紛紛投靠秦國。
而這次被穰侯魏冉派來到白起帳下為將的胡郁,即是其中之一。
胡郁在秦國居住了不少年,也聽得懂中原的語言,因此白起倒也能與他順暢地溝通,他對胡郁說道:“北邊有一座叫做方城的城邑,其守將蒙仲麾下有一支騎兵,我對你的要求便是戰勝這支騎兵。”
對此,胡郁不以為然。
中原也有騎兵?
在他看來,中原的騎兵純粹就是坐在戰馬上的步卒而已,有什么值得畏懼的?
因此他信誓旦旦地對白起說道:“此事就包在我身上,我一定能讓那一千名騎兵有來無回!”
聽到胡郁的保證,白起心中大喜,當即在軍營內設宴招待胡郁。
然而白起并不清楚,就在他得到胡郁這支兩千名騎兵的援助時,在蒙仲的方城那邊,段干寅當初許諾給蒙仲的五千匹戰馬,亦已經抵達了方城。
考慮到宛方之地有著極為廣闊的平原,正適合騎兵發揮實力,蒙仲二話不說就將這五千匹戰馬通通用于擴建騎兵,這使方城的騎兵數量,一口氣增漲到六千人。
雖說騎兵的訓練極為不易,但在雙邊馬鐙這種神器的幫助下,方城的騎兵新卒們沒過幾日就掌握了最基本的馬術,實力日漸提高。
就這樣,六月一逝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