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于這件事,蒙仲、蒙遂、向繚皆心知肚明,但也不會拆穿,畢竟單單他們兄弟幾個外加蒙邑子弟,可撐不起整個“蒙家軍”,為了使這支軍隊日漸壯大,他們當然得持續不斷地招納人才,豈能因為偏袒自己兄弟而壞了名聲?
更何況,蒙遂、向繚等人都不相信蒙仲的成就止步于郾城君,在他們看來,蒙仲接替大司馬翟章那是遲早的事,等到蒙仲接替翟章出任大司馬,他們兄弟幾個還怕得不到提攜的機會?
怎么可能!
就怕到時候他們兄弟幾個各自鎮守一方,一年到頭也難得再見到幾面,這才是值得考慮的。
大致商議完畢后,蒙仲帶著蔡午,跟武嬰說了這事。
作為兄弟當中的老大哥,武嬰的心境修養無愧于他道家弟子的身份,說白了就是對功名利祿什么都不在乎,就連他麾下的軍隊,他如今都丟給魏續訓練,當郾城軍的司馬也好,佐司馬也罷,武嬰那是真的不在乎。
更別說蔡午的年紀比武嬰大上二十幾歲,就算讓蔡午繼續擔任軍司馬之職,他又能擔任幾年呢?
倒是武嬰的佐司馬魏續對此有些不滿,不過由于蔡午跟他們也熟,且蔡午為人也圓滑,懂得給武嬰、魏續留面子,魏續也不好跟蔡午為此事發生什么爭執。
總而言之,武嬰軍從方城調往郾城,與蔡午麾下的軍隊合并,在重新整頓之后,改稱郾城軍,由蔡午擔任軍司馬,由武嬰掛名佐司馬,至于軍中的大致事務,主要還是由魏續這位猛將負責。
同時,穆武以及他麾下的騎兵,亦改籍至郾城軍,改稱郾城武騎。
郾城軍的重新整頓與郾城武騎的移籍,使得郾城的軍隊實力有了顯著提高,大幅度加強了郾城對縣域境內的掌控,不至于再發生當初秦國騎兵殺入境內、而縣軍卻對此束手無策的尷尬局面。
轉過年來,即是魏王遫六年。
正月末,就當蒙仲一邊與家人歡慶新年,一邊關注郾城軍的整頓時,魏國大司馬翟章派人送了一份書信給他,告訴他齊國自行廢除“東帝”帝號,且以秦國妄稱“西帝”為借口,而號召諸國討伐秦國的這件事。
除此之外,翟章還在信中提醒蒙仲,眼下趙國的奉陽君李兌正在努力組織各國聯軍討伐秦國,一旦時機成熟,蒙仲將作為他魏國的代表,參與這次針對秦國的戰爭。
看到這封信,蒙仲微微皺了皺眉。
……明明是齊國最先號召諸國聯合討伐秦國,為何最后是趙國的奉陽君李兌出任聯軍的統帥?魏韓兩國也就算了,齊國……居然對此不表示任何意見?
仔細想了想,蒙仲覺得齊國近段時間的舉動有點詭異,詭異地讓他感覺有點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