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前些年,匡章倒是有想過,但最終也因為魏韓兩國的老君主不幸過世,只能接受秦國的求和。
總得來說,除了楚國當年在傾國之戰中險些就攻到了秦國的國都,中原各國幾乎沒有一次能殺到咸陽,反倒是秦國最初與義渠國的戰爭中,義渠騎兵曾幾次殺到咸陽一帶。
正因為從未有過先例,以至于當此刻蒙仲隱隱透露出他準備殺到咸陽時,帳內的諸將都為之一愣,沒能反應過來。
半響后,田觸表情古怪地問道:“聽郾城君這意思,似乎打算殺到咸陽去?”
“這不是我五**隊討伐秦國的最終目標么?”蒙仲理所當然地說道。
他當然知道田觸在吃驚什么,無非就是中原各國曾經都沒有攻至咸陽的先例罷了,想來就算是奉陽君李兌與韓國大司馬暴鳶,都不曾奢想過這一點。
但作為魏國的將領,蒙仲卻希望能嘗試一下,畢竟這次若能借助五**隊的力量重創秦國、削弱秦國,這對于魏國而言是最為有利的,畢竟魏國正是目前最受到秦國針對的國家——單憑魏國一己之力,那可是幾乎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所以說,蒙仲其實也不是沒有私心,既然作為魏國的將領,他自然要為魏國考慮。
但他考慮的方式,或者說層面,卻不像公孫喜那般。
確切地說,蒙仲是從更高層面去思考對魏國真正有利的事,而不是僅僅只著眼于己國士卒少損失些、他國士卒多損失些——那太小家子氣了。
“話雖如此……”
被蒙仲反問了一句,田觸也不知該如何回答,他本能地還是覺得蒙仲的話過于夸大,畢竟那可是秦國,比他齊國更強大的秦國,曾一度能力壓魏、韓、楚三國的秦國。
但看著蒙仲似乎頗有信心的樣子,田觸也不想在這件事上與蒙仲爭執什么,岔開話題問道:“那依郾城君之見,眼下該如何突破門水呢?”
有些出乎田觸的意料,蒙仲在聽到這話后從容地說道:“這就要利用我軍比秦軍兵力更多的優勢。……我的主張是分兵,門水很長,它西起桃林塞,東至函谷關前,最終匯入大河,這條河流長達近兩百里,既然這邊無法突破,那就另外選擇可以突破的地點……”
“秦軍同樣會分兵。”田觸提醒道。
“觸子說得不錯。”蒙仲點點頭,旋即笑著說道:“但換算下來,六七萬秦軍同時把守近兩百里的河道,平均算下來一里地三四百秦卒,一丈之距,僅僅一人,而我軍則是秦軍的兩倍……換而言之,戰線拉得越長,我軍的優勢就越大……”
這個觀點倒是新奇。
帳內諸將饒有興致地傾聽著,但樂毅卻忍不住提出了異議:“戰事,并非是純粹的兵力算法,你想通過分兵來迫使白起分兵,使秦軍的兵力分散,以便你能利用小股精銳突破其中一處河岸或幾處河岸,打破目前的僵局,但你也要知道,秦軍并不會甘心被你牽著鼻子走,在你分散兵力的同時,秦軍也會考慮直接攻打你的本營……還有糧草方面的壓力,我方兵力分散后,士卒們每日的進食就會成為麻煩,你得額外派出一批人,于河岸沿途發放米糧,給那些分散的兵卒……”
蒙仲有些驚訝于樂毅的提醒,在看了樂毅片刻后,點點頭說道:“樂大司馬說得這些都很有道理,我方才只是一個比喻,當然不可能將兵力分地那么散,我的主張是以為萬人軍隊為單位,在河岸上再建十幾座軍營,這些軍營都坐落在河道較淺的位置,迫使白起不得不分散兵力,派重兵防守。至于樂大司馬提出的供應糧草的問題……半個月!只要我方能堅持半個月,白起就勢必地撤退,將這條門水拱手相讓!”
半月?不是要沿河再造十幾座軍營么?這樣半個月可未必夠啊……可他又說半月后白起不得不將門水拱手相讓……半月之后?等等,半月之后,就快臨近秋收了吧?原來如此……
樂毅聞言驚疑地看了幾眼蒙仲,繼而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半響后,他好似想到了什么,微微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