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死的,秦軍的反擊越來越兇猛了……”
幾乎攻不進去……么?
皺著眉頭,樂毅死死盯著遠處的無數火把,判斷著敵我雙方地交戰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這次夜襲,樂毅并沒有放水的意思,因為他希望通過秦軍來檢驗麾下的軍隊。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一個多月前,在那次佯渡門水的夜襲中,他麾下的燕軍被秦軍打得非常慘,兵力損失情況幾乎是魏軍的三四倍。
說實話,當日佯渡門水的那次夜襲,主要目的是為了掩護蒙虎、華虎二人率方城騎兵偷偷溜過秦軍地底盤,勝敗其實并不重要,但當晚燕軍的損失情況,還是讓樂毅感覺臉上有點掛不住。
燕軍,當真有這么弱么?
是的,就算是擔任燕國大司馬的地樂毅,也必須得承認這個不爭的事實:燕**隊在武器裝備與作戰能力上,幾乎快成為中原諸國墊底地存在了,可能連齊國都不見得能打得過。
其中原因就在于,燕國當年在子之之亂后險些滅國,國內打造軍工兵器地工坊設施幾乎都被齊軍摧毀,雖然樂毅在擔任燕國大司馬后加強訓練軍隊,但這些訓練出地燕軍,與魏、趙、韓三國的精銳相比,始終還是差上許多,更別說與秦國的軍隊相比——秦**隊,那可是只比魏武卒稍稍遜色的軍隊。
一支強大而堅韌的軍隊,勢必需要用鮮血去澆灌,比如魏國的河東軍,這支軍隊當年在伊闕之戰時險些全軍覆沒,縱使有蒙仲力挽狂瀾,也付出了半數的犧牲,最終,十萬河東軍只有四萬余活著返回河東郡。
雖然聽上去很凄慘,但事實證明,魏軍中那些在伊闕之戰中活下來的老卒,無論是氣勢、膽魄,還是在作戰能力方面,皆比以往更強幾分,這不,據樂毅的關注,此刻圍著秦營攻打四支軍隊,就屬竇興、魏青二人率領的河東魏軍攻勢最猛,早已攻陷了秦營東營地營門,攻入了營內,秦軍被打地節節敗退。
可其余三個方向呢?
單單就這邊來說,他燕軍連秦營地北營門都攻不進去。
這或許就是所經歷戰事的多寡產生的差距,雖然他燕國的軍隊也是訓練有素,但跟秦軍、跟魏軍相比,多少還是欠缺戰場的磨礪,這讓樂毅打起了將秦軍作為磨刀石的主意——反正秦軍急著要突圍,勢必不敢戀戰,這正是他燕國士卒增長戰場經驗地最佳時機。
樂毅正想著呢,忽然有士卒前來稟報:“大司馬,秦軍正在集結軍隊,亦似準備向我方突圍!”
“唔。”樂毅好不意外地點了點頭,微皺著眉頭思考應對的策略。
這一刻,蒙仲的態度也好、田觸的囑咐也罷,樂毅皆拋之腦后,他心中所想,只是想拿這支秦軍練練兵,磨礪一下麾下的士卒。
先擋一陣子看看,假如損失過大……就只能放過去了。
樂毅暗暗想著,立刻發出命令。
但奇怪的是,他這邊發下了命令,可秦軍似乎并沒有立刻從北營突圍的意思,甚至于,遠處北營那邊傳來地喊殺聲,反而比起方才小了幾分。
而此時,在北營外督戰的燕將則這樣大喊著:“全軍注意!全軍注意!秦軍準備從我軍方向突圍,務必擋住他們!重復一遍,秦軍正準備從我軍方向……誒?秦軍退回去了?”
秦軍退回去了?
是的!秦軍退回去了!
前一刻還聚集在北營內,準備隨時向北突圍的秦軍士卒們,忽然不知為何朝著營內深處涌入,仿佛已放棄向北突圍。
怎么回事?
看到這一幕,在前方督戰的燕將立刻派人將這個情況稟報于樂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