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仲頓時恍然大悟,感情太子戴武是希望他代為引薦——雖然以太子戴武的身份與名氣,定能得到孟子師徒的盛情接待,但倘若戴武的隊伍中有蒙仲在,相信氣氛更加融洽。
點點頭,蒙仲對戴武說道:“原本,我亦打算在冬季時拜訪孟子,既然太子有意,在下自然愿意與太子同行。不過在此之前,太子應當出面犒賞軍中的士卒,表彰他們的功勞。”
“那是自然。”太子戴武連連點頭。
于是乎,太子戴武出面犒賞三軍,數萬宋**隊在鄅城歡慶,慶賀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犒軍之余,蒙仲將軍中事務交給戴不勝,帶著太子戴武踏上了前往鄒國的旅程。
從鄅城到鄒國,只需向西穿過魯國的國土——確切地說,是先要穿過費國,再穿過魯國,費國乃是魯國的附庸國,其國君乃是魯國當年的三桓之一,季氏。
在經過費邑時,費國的國君盛情接待了宋國太子戴武與宋國大司馬蒙仲,并且費國的君主還隱晦地指出,前些日子齊王田地派使者到魯、費兩國,懇求兩國收容,但魯國與費國都沒有接受。
費國這般著急地表明心跡,戴武與蒙仲當然明白其中的道理,這不,蒙仲也不說其他,當場就舉起酒樽笑道:“愿魯費兩國與我宋國的邦交天長地久。”
這一句話,仿佛是讓費國的君臣們吃了定心丸,紛紛舉起酒樽迎合:“愿三國邦交天長地久。”
次日,太子戴武親自向費國的國君告辭,表明此行的目的是拜訪孟子,很遺憾無法在費國久留,于是費國的君主便親自帶著十幾乘戰車相送,將戴武與蒙仲一行人送至國界。
離開費國,再穿過魯國的南部地區,便抵達了鄒國,鄒國的君主早已得到了消息,亦親自前來迎接,將戴武與蒙仲宮殿,又是設宴款待,又是表明心跡——原來,齊王田地同樣派人向鄒國懇求收容,但鄒國的君主同樣沒有答應這件事。
得知戴武與蒙仲準備去拜訪孟子,鄒國的君主出于好意,本欲派人告訴孟子以及他的弟子,但這件事被戴武與蒙仲婉言回絕了。
面對孟子那樣的當代圣人,戴武怎么敢擺什么架子?
至于蒙仲就更不必多說,哪有讓老師提前等候弟子的道理?
然而鄒國的臣子中不乏有儒家弟子,這些儒家弟子們還是提前一步將此事送到了孟子的居住。
由于在費國與鄒國兩地耽擱了幾日,戴武與蒙仲一行人在十一月十四日,這才抵達孟子的居所。
此時大雪紛飛,天氣已十分寒冷。
可等到戴武與蒙仲來到孟子的居所時,諸儒家弟子們卻早已準備好了熱酒,以款待戴武與蒙仲二人。
尤其是蒙仲,作為儒家的‘小師弟’,他被諸師兄們圍住,紛紛向他詢問這些年所經歷的大陣仗,尤其是蒙仲在西河郡迫使秦國向魏國屈服這件事,著實令諸儒家弟子們感到驕傲。
誰說當代儒家弟子不成器?咱儒家前有田章,后有蒙仲,皆是跺跺腳就能令中原震動的名將,試問當代法家有幾人能相提并論?
些許寒暄之后,蒙仲問眾師兄道:“不知老師身體狀況如何?”
公孫丑搖搖頭說道:“并不樂觀。”
說著,他便向蒙仲解釋了孟子現如今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