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一個正五品以上的大臣出來抄家?
好吧,這的確很刺激,但崇禎直到現在都沒能選定目標。
主要是他不敢,他怕大臣們會翻天,他怕此舉會斷了當下的和諧局面。
新君登基,清除閹黨尚還情有可原,這東林黨在之前可一直是受打擊的黨派,作為受害者,他們怎么可能會作出那么不要臉的事情呢?
“王伴伴,宣旨吧!”失眠大半夜,強忍著困意的崇禎決定先把昨日商議的結果頒布出來。
崇禎很郁悶,但王離卻告訴他,這道圣旨一公布,不說天下立即安定,至少那些不穩定的因素也會去掉十之**,而這些百姓,就是崇禎接下來動作的忠實后臺。
大臣們一個個顯的有些懵逼,這皇上要搬什么旨?
一個個的瞅著新任內閣首輔施鳳來,卻發現施鳳來比他們還懵逼,壓根就不知道這回事。
按照大明的規矩,皇帝頒布的圣旨必須要走兩道程序的其中一道才算是合規生效的。
其一,不涉及各部的圣旨,需皇帝發令擬旨,然后圣旨送往內閣進行票擬,票擬通過以后送往司禮監掌印太監那里蓋章,這樣一道圣旨就算合乎規矩了。
其二則是涉及到各部的,流程跟第一個一樣,只不過在最后一步需要增加一個環節,送往各部給事中那里蓋章,就是王離先前怒懟的那貨,如果他覺得圣旨或者政令有問題,那么就有權利將其打回去,讓內閣重新票擬制定。
所以,別看六科給事中只是個正七品的小官,便是內閣大佬見了也得笑嘻嘻親切的問候一番。
當然,那種不斷沒事找事,將圣旨政令打回的給事中,怕是也活不了太久。
按理說這個時候施鳳來應該站出來問一聲這是什么圣旨,為什么內閣不知情呢?
但施鳳來又不是傻子,看著崇禎氣閑若定的樣子,哪還敢站出來出這個風頭?沒瞅見王離那貨正站在那里眼睛瞪的死大,肚子里不知道搗鼓著什么壞水呢嗎?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王承恩清了清嗓子,繼續道:
“朕觀往年,天公素亂,戶口銳減,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朕心甚痛,然朕無能號令天公,未能造福于黎民百姓,朕唯有節約用度,以減輕各地百姓負擔,然朕之肱骨有言,朕如夢方醒,故有明一朝,永不征賦!欽此!”
圣旨的內容并不長,也沒有通篇的之乎者也之類的,這道圣旨在大臣們看起來就是個文盲做的,但發放下去,隨便一個百姓都能聽懂。
皇帝說這些年天氣不正常,皇帝老子我也沒辦法,既然沒辦法,我也就只好節約用度了,但朕身邊有個人說了句話,說了什么我不告訴你們,反正朕聽了之后就決定了,只要大明朝還存在一天,就永遠不征賦。
加和征這一字之差,所代表的意義可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將其固定在一個數額,不論什么年景都不會增加或者減少,這就是個文字上的游戲,專騙沒讀過書的老百姓呢。
而王離慫恿崇禎搞的是永不征賦,是不論什么年景,朝廷都不在征收賦。
那么皇帝的開銷怎么解決?自然不用百姓操心啦……
百姓們肯定會想,那個人說的一定是陛下你還要不要臉了,百姓日子都過的那么慘了,你還想少收點?既然決定了,那就不如不收好了。
于是崇禎淚流滿面,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深深的后悔與懊惱,于是決定了永不征賦。
但百姓們肯定不會想到,王離說的其實是,百姓們窮的褲子都快賣了,你能收上來幾個大子?
至于為什么要提到肱骨卻不提其名,主要是崇禎想告訴天下,朕身邊有明白人盯著呢,你們就把心放進肚子里吧,為了不讓你們多崇拜一個人,朕就把他的名字隱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