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也是緊緊的皺著眉頭,他比王承恩更聰明,聽完這一番話,他就明白了魏忠賢為什么會打壓袁崇煥了。
以往是出發的角度就錯了,所有人都覺得魏忠賢就是壞人,不論他做什么事情,都是錯的,所有被他打壓的,收拾的大臣官員,都是清廉忠直不肯屈服的。
但現在卻只能說,東林不僅害人,還在誤國。
因為在東林黨面前,崇禎沒有聽到任何有關于魏忠賢的好話,不論他做了什么,東林黨給自己灌輸的,是一定要斬草除根,撥亂反正的思想。
自己也的確被這種假象所蒙蔽了,因為涉世未深也罷,太過于信任他們也好。
到了這里,即便是崇禎也不得不承認,意外的壞了王離的好事,最終卻成全了自己,至少現在沒被東林黨害的那么慘。
至少現在可以公平公正的去看待大多數事情。
給關寧軍的錢糧或許會有些不足,但那是因為朝廷真的沒錢了,但不管怎么樣,就算其他地方斷了糧,也一定會給關寧軍一些錢糧的,朝廷從未讓他們為吃飽飯而發愁,不像九邊,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只能去想些歪心思。
而魏忠賢只是一個太監,他所代表的,是皇帝。
天啟皇帝真是傻子?真的只愛木工嗎?
其實天啟皇帝就是深知東林等黨派的強勢,覺得自己一個皇帝親自動手,也就等于是撕破了臉皮,沒有了任何的退路,所以才提拔了魏忠賢,同時又給自己制造了一個迷戀木工的假象,這樣不論魏忠賢最終做成什么樣子,對皇帝本人而言是沒什么影響的。
其結果無非就是魏忠賢斗敗了東林黨,皇帝重新掌握整個朝政大權,要么就是魏忠賢失敗,皇帝不得已殺掉他,然后繼續潛伏等待機會。
然而天啟皇帝卻沒有想到,他等來的卻是第三個結果。
是的,東林黨看透了天啟皇帝的意圖,知道不論他們怎么做,都將是徒勞的,但又不甘愿讓天啟皇帝廢掉他們這么多年的成果。
然后……
魏忠賢看到了關寧軍將朝廷的血液一口口的吸干,卻不能成為朝廷的爪牙,所以才選擇了對袁崇煥下手,但也僅僅只是逼他辭官,并沒有痛下殺手。
接下來的事情將會如何崇禎并不知道,但歷史已經證明了關于這件事情,魏忠賢做的是對的。
歷史上就在明年,建虜繞道蒙古逼近京城,當崇禎發動勤王令的時候,這支被寄予厚望的關寧軍,給出的回復卻是讓全天下都寒了心,關寧軍沒有軍餉糧食了,需要一百萬兩銀子才可以開拔勤王。
要知道山海關距離京城僅僅不過五百里,以關寧軍的速度,最快兩日便可抵達,慢一些也不過三四日,可就是這樣,當敵人都打到京城的時候,關寧軍卻讓朝廷先撥款一百萬兩的軍費才肯調兵勤王。
若是僅此也就罷了,歷史上關寧軍還不聽號令,其總兵祖大壽還私自率兵返回山海關。
敵人就在眼前,朝廷最精銳的力量卻跑了……
可想而知當時崇禎心里的罵聲該有多重,而這兩件事情加在一起,也徹底的打消了崇禎對袁崇煥的好感,這兩件事情,也正是導致袁崇煥被凌遲處死的直接原因。
什么通敵賣國的,只不過是給他安插的一個罪名而已,總比真正的原因說出去好聽吧?
“你去將王離喚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