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臏不知。”
孫臏收回視線,目光穿過人群,落在邊上那個小小的女性身軀上。
“昭不是說了嗎農雜儒道陰陽,名墨法兵縱橫,既然能列舉出來,日后若是她在臏面前領兵打仗,我亦不奇。”
聽罷孫臏的話,桑冉無語地又翻了個白眼。
某人對某人的是不是太能捧著了,秦昭領兵這是什么天方夜譚的神話故事展開唉。
“或許,正如昭所說,她只是把看守的書庫里收藏的書,所有她讀過、看過的,全部記下來了而已。”
孫臏用手指點了點頭,悄然間給出了最正確的解。
為助秦強盛,秦昭今后能展露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多,她只會越來越耀眼。
過于驚人不,以后或許人人都要習慣這種震驚,以至于久處不驚了。
“回稟國君,按照本國歷法,推算后星象角度略有差異但這些圖畫或許搭配的是某種全新的歷法,未知其貌又不合星空,吾不敢妄斷。”
博士略帶喘息,卻神采奕奕,拱手答復君主。
嬴渠梁連忙問秦昭是怎么一回事。
“因歲差存在,顓頊歷會抹除立春和合朔多出的時分”
秦昭上前,開始解釋。末了,她又提起墨筆,實地開始演算。
歲差,就是回歸年與恒星年的時間差。如若兩個歷法的行用時間不同,天象多多少少也會有差異。
四分歷出現并開始使用是在公元前427年。后世學者推算,秦國的顓頊歷可以與四分歷合上,大致在四分歷后61年,也就是公元前366年開始使用了。
但用顓頊歷去推漢歷的相關節點時會對不上,就是因為顓頊歷的“消除”會導致干支錯亂。
一十四節氣是逐漸完善起來的。在很早以前,一至、一分就被古人掌握,只是叫法不同。
到呂氏春秋問世時,四立就已經明確被提及。淮南子中就有和現代完全一樣的全部節氣名稱了。
既然要用一十四節氣,就干脆陰陽合歷。秦昭把現代使用的農歷習慣性搬了出來。
反正戰國時代有農歷的前身“夏歷”,唯一不妥的是還未完善的夏歷是韓趙魏三國在用的但后世考證秦孝公生于正月初九,拿正月做歲首問題也不大。
先把節氣插進歷法里,先讓農業某種意義上能自動有序地科轉起來。
定朔;
置閏;
節氣定;
歷法成。
值此雨露霜雪皆明,四季流轉可清。
秦昭在地上畫出一堆數字,腦心手全部調動起來。
她腦門上掛著細密的汗珠,似要將天地都算個透徹。
紅衣士子的好友碰碰他胳膊,問他不是擅長算學,為何不去幫秦昭去算。
他握緊手指,看著少女的背影,隱隱有種向往。
“那不是我能看懂的東西了至少不是現在的我能看懂的學識。”
“用你的寶貝算籌也不行嗎”
“吾羞于與汝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