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口不對心地表示“其實我正思念你呢”,另一個則表示“這樣的話你可真是好弟弟”。
當初聽徐夫子講史提到這段故事,謝拾當場笑了出來。這是什么仁慈寬厚的圣君舜帝在他看來,分明就是個腹黑怪嘛。
回到考題上來。
萬章與孟子的對話正是由于舜后來當上天子卻放過了數次謀害自己的象,僅僅只是將人流放,萬章向孟子詢問其中緣故,本意是覺得這刑罰太輕了,哪知孟子卻回答道“封之焉,或曰放焉。”
實際上是分封,有些人以為是流放。
萬章顯然是被整不會了。
他的質問力度瞬間上去了。
萬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2]
簡單來說,共工、驩兜、三苗、鯀這罪大惡極的四害,在舜的手下不是流放就是被殺,象惡毒至此,居然還能被分封他被封在有庳之地,有庳之地的百姓做錯了什么要被他禍害旁人有罪就懲處,親弟弟有罪卻分封,這是仁德之人所為嗎
謝拾邊默邊點頭,對千年前的萬章發出無聲的贊同這質問未免也太犀利了
可惜亞圣孟子不這么想。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3]
孟子表示這怎么就不是仁德之人所為呢對弟弟就該不懷恨不埋怨,親近愛護才對。
之后一段,孟子進一步延伸,傳達儒家“親親”思想,即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讓弟弟也過得富足尊貴那不是很合理嗎
這一段謝拾邊默邊搖頭。
盡管他并不贊同,不過既然是為了科舉,那么孟子他老人家
說什么都是對的。
巡查的考官注意到他時而點頭時而搖頭,全然忘我,再看他那張明顯稚嫩的臉,不禁懷疑這孩子是不是被壓力逼出了什么毛病。
嬴天塵提醒您修不成仙的我只好考科舉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惟有胖貍貓笑得滾來滾去。
誰教宿主的反應如此有意思呢
而謝拾依舊沉浸在思考中。
孟子解釋完“封之焉,或曰放焉”這句話的前半句,萬章無話可說,只好追問道“既然如此,為何說有些人以為象是被流放”
孟子的解釋是象雖然被分封,但他并沒有實權。實權都掌握在舜派過去的官員手中,象只是被好吃好喝地養起來而已。所以其實不用擔心他殘害當地百姓,畢竟他并沒有為所欲為的能力。舜養著他,主要是每次想念弟弟時就把他召到都城見面。
在草稿上默完這一段,謝拾差點笑出聲。孟子一本正經說出這種話,真的好嗎舜所謂的“想念”弟弟,它是正經的“想念”嗎總覺得對象而言是一次又一次受驚。
總而言之,這一章表達的主題大概就是天子寬厚仁慈,親愛手足,以仁德治天下。
盡管謝拾內心對“仁德”打上一個問號,可此時的他只是莫得感情的考生而已。
這些年來他早已明白,四書五經中亦有糟粕,不過做文章時高舉圣人之言便足矣。
他下筆如飛,直接正破“大賢論舜之待弟,其仁也大焉”
接下來就是長篇累牘地論述舜之仁德,以兄弟之和樂“推斷”其必使天下人和樂。總之,把握住君子以仁立世就不會偏題。
謝拾在第一題上花費的時間最多,一篇文章寫完,只感覺整個人都好似被掏空。
他擱下筆,決定先填填肚子。
拿出“糍粑”,一口咬下。
青云觀掌廚的廚藝真高啊
以上便是他的第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