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和周云笙從雨笙醫院離開。他們開車回到公司。
他們都覺得這次回到醫院,獲得了很多東西。
李浩覺得他這次沒有白來,獲取的生物磁場數據,這足夠生物實驗室用一段時間,一定能篩選小型的組織細胞,對大型器官篩選也有指導作用。
周云笙感覺到最好的事情,就是李浩和他哥周磊的關系沒有以前那么僵硬。
他們很快回到公司,公司的員工有員工和他們一起乘坐電梯,高興地和他們打招呼。公司員工也在討論公司的造血干細胞。
周云笙回到她的辦公室,去整理公司這幾天遇到的事情。
李浩在路上則收到畢野主任給他發來的信息,說是讓他們物理項目組研制的無線輸電技術和虛擬現實成像技術都獲得成功。
李浩聽到后很驚喜,沒想到畢野主任這么快就主導科研人員研發成功。
虛擬現實成像技術,李浩不知道他們研發的程度是什么,能不能以假亂真?
要知道這個技術要真的能以假亂真,完美的呈現出他給的技術標準,那對現在科研的發展,促進作用實在是太大了。
這個技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創建一個虛擬的仿真環境。它配合強人工智能。可以模擬現實情況中大部分的科學規則。
就比如設定好在化學反應中,各個原子的狀態。例如電子的軌道躍遷和軌道雜化,原子和分子組合的規律。
就能在虛擬仿真環境里,實現大部分化學反應。
這對于尋找新材料來說,完全就是戰略級的技術。
而無線輸電技術,如果配合鐵石墨烯電池。這種組合可不是一加一那么簡單。
完全可以在天空中布置無線輸電衛星。這樣使用鐵石墨烯電池作為動力的全電推進輪船。
他們就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航行,而不擔心充電。這對于現在的海上運輸業來說,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這種設想只是這個技術冰山一角的應用。李浩還有很多新奇的設想。
只不過他要看到公司的無線輸電技術到底達到什么要求?能否滿足衛星最低軌道300到500公里的距離要求。
他懷著激動的心情,推開了畢野的辦公室。現在胡思亂想沒用,馬上就知道設備的具體參數。
李浩走進畢野主任的辦公室,發現這里根本沒人。他通過鸚鵡查找,才知道畢業主任在實驗室。
他又轉身來到實驗室,推門進入后看到畢業主任更帶領科研人員調試一個像衛星天線的裝置,這個天線直徑大概有一米長。
畢野看到李浩進來,他高興的說道:“李總,你讓我研究的這兩個技術。它們同時取得了突破都已經研發成功。
虛擬現實成像技術,現在正由計算機公司編寫控制軟件。等會兒才能展示。”
畢野指著這個天線一樣的裝置說道:“這個就是我們研制出最大的無線輸電技術發射裝置,它最大傳輸距離為八公里。”
李浩聽到無線輸電技術最大傳輸范圍只是八公里,那這個技術只能稱之為無線充電技術。
這和他所設想的衛星電能組網差距太大。但也比世界讓任何一種無線輸電技術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