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技術發展之后,它可以通過捕捉其他星體和地球之間的引力交互。
來產生源源不盡的引力能源。這是趙江預計在以后核聚變能源取得突破后。唯一能與之抗衡的新能源技術。
原子機器人的通信技術,它是由兩個鐵原子組成。
通過對鐵原子的外層電子進行特殊軌道雜化,在特殊的鐵原子吸取能量后。
它們的電子互相碰撞,產生一種費米子,它是量子遠程通信的橋梁。
量子遠程通信這項技術,趙江很清楚。
它是由科研大樓物理實驗室,量子科技項目組組長劉鴻研究出來。
劉鴻通過對從一個隕石上,獲得的特殊糾纏量子研究。
他的量子研究取得長足進步,現在實驗室已經能穩定獲得新的量子。
這種量子經過測定,它是一種新型費米子。
新的量子通信,可以在一光年范圍內瞬時傳遞,在五光年范圍內延時傳遞。
它的信息傳遞非常遠,信息的傳播頻譜非常寬。足以支持正常的通信需求。
只是制造代價非常高,一次制造兩對特殊的鐵原子的造價。
它的相當于一輛航天飛船,成本真的不算高昂,就是以清瓷科技的吸金能力,制造這個不會傷筋動骨。
但它無法獲得大規模應用,主要是它制造的成功率太低,拉升了整體費用。
成功制造這種特殊鐵原子的概率不足10億分之一。
希望渺茫的成功率,才是阻擋量子技術發展的阻礙。
清瓷科技花費數萬億元,幾乎透支了科研大樓十年的科研費用。
才成功制造四對特殊鐵原子,其中兩對兒用于實驗室觀察。
剩下的兩對,直接拿給趙江。
一對用于原子機器人,作為信息的發送端。另一對作為接收終端,顯示原子機器人傳來的數據。
信息儲存與空間探測模塊是由兩個硅原子組成,通過強相互作用力與弱相互作用力的交互作用。
對外感知原子機器人所處空間力的變化。并通過電子軌道儲存信息。
原子機器人通過這個模塊感知周圍發生了什么事情。
這種通過基本力構成的圖像,它甚至比高清攝像機拍攝的圖像更為準確。
思維判斷模塊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交互,互相構成一個簡單的量子處理器。
這也是劉鴻取得的重大突破,它通過在研究量子通信技術時。
意外對兩個原子進行量子化,它們互相糾纏后,卻對外界的信息產生了應激反應。
劉鴻發現這個信息后,再進行深入研究。
終于找到解開了謎底,竟然是儀器中掉落了一滴水。
其中氫原子和氧原子進行了量子化。
它們互相糾纏之后,產生了非常奇特的邏輯判斷能力。
只要有一對兒相互交纏著氫原子和氧原子。
它們所產生的邏輯判斷能力,完全可以媲美工業芯片。
能做到控制設備執行基本程序的功能。
趙江通過試驗復雜的組合,把這些模塊組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