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衛視只能承諾,他們接下來會繼續努力,爭取開拓各國市場。
總而言之,林濟最終還是要到了不少資料,加上科研院所那邊會和重工企業合作,一些已突破壁壘的項目論文相對充足,真正動筆時,林濟發現,劇本并沒有他想象中那么難寫。
在氣溫最低的1月,林濟開始了新劇本的創作。
他把已有的資料分門別類,列好清單,日常工作是從這些資料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事關專業知識,許多方面林濟其實也不太懂,這個時候他就想辦法找專家問。
他可以很坦白地說一句,當初查百歸記和后宮劇本所需要的資料時,他覺得自己能在古文學領域有所建樹,現在不同,他改行了,他感覺自己可以去研究數控機床了他裝的。
他其實還是沒弄懂人家的技術原理。
他不懂沒關系,專家懂就行,等到新劇開拍了,他說什么也得薅幾個專家過去。
林濟沒料到的是,他創作期間只找了大江衛視和重工業領域的專家,也和科研院所、大學聯系過,可劇本剛寫了開頭,他居然被工業部門主動聯系了。
對方找林濟的想法很簡單他認真寫劇本就行,技術上的問題,只要不涉及行業秘密和不能被透露的信息,工業部門會全力幫助。
若非林濟找的專家在行業內頗有名氣,專家和領導聊過這事,工業部門還真不知道大江衛視計劃拍這部劇。
如果林濟這劇本只是批個重工業的殼子寫談戀愛,或者寫狗血商戰,工業部門自然不會理會,可他們從大江衛視和專家那邊得出的信息是,林濟打算寫一個扎扎實實的劇本出來。
要說重工業攻堅克難突破技術壁壘的故事,那真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這其中有國企的作用,也有林濟創作的主角發揮的作用。
準確地說,林濟要寫的并非某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所代表的一個群體。
只是在電視劇市場上,這個群體常常被忽略,對觀眾而言,“技術”這個詞也常常是陌生的。
工業部門自己宣傳的時候,愛用的也是“創新”、“打破瓶頸”這類詞,但從觀眾的角度看,這類詞是無法被量化的。
后宮可以寫死了多少人,整整80集,足夠觀眾們數出多少人成為了宮斗的犧牲品,而技術上的突破卻很難用文字表達清楚,他們做了什么,永遠是同行業的專家和從業者更為了解。
林濟發現,在不知不覺中,他的新劇本規格似乎略有提升。
創作之前他沒有太大壓力,反正沒人給他定ki,可寫著寫著他發現,他聯系的專家們對這部劇的期待甚至超過了當初宣傳部門對百歸記的期待。
對此,專家們表示“他們無所謂的,他們主導的劇太多了,名著他們也拍,任務劇一年就有好幾部,我們呢根本沒人理。”
專家們的怨氣林濟這個外人都能體會得到,換句話說,這個劇本如果寫不好的話,他會辜負很多人的期待。
“小林,加油啊。”
林濟“”
他可以一口氣懟一百個顧樂年,但面對這些行業專家期待的眼神,他卻連一句反駁的話都說不出來。
林濟是從一本簡單描寫重工業艱難的書里獲得靈感的,而查到的資料越多,他越是理解當年創業的不易,可這些努力大眾卻并不知曉,需要他這樣的編劇通過自己的筆傳遞給觀眾。
林濟嘆了口氣,繼續任勞任怨地干活。
林濟原本擔心查找到的資料太少,經過一番波折,他手頭的資料比預期多了太多,他原計劃寫一部稍短一些的劇,現在卻可以寫長一點,寫得更豐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