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把這句話當面問出,甄應淑胸中郁氣一掃而空
怎不叫她們的女兒去嫁能做她爺爺的人
甄如月是李氏的親女兒,甄如晨是何氏的庶女,兩人都是十五六歲年紀,正該說親事。
甄應淑又追問“我雖是姑姑,又不是沒嫁過人,不過守寡在家,想來也不礙著侄女們說親吧。”
往日頗有幾分懦弱膽怯的小姑子去過林家一趟,就像變了個人。
這是有人依靠了,就長了膽子
李氏憋得脖子都紅了,才想出兩句話,偏現下甄家住的宅子前后只小小三進,甄老太太就住在第二進正房,等她想開口時,老太太的屋子已經到了。
“老太太”甄
應淑跑進去,又在離甄老太太還有幾步時停下。
嫡母會不會也怨她胡來
“回來就好”甄老太太拄著拐站起來,看她身上各處都好好的,沒受一點傷,也不似受人輕薄過,才舉拐作勢要打,“跑去哪了一日不知道回家”
甄應淑忙跪下,從懷里取出一封書信“林家的江夫人見我才學還過得去,要薦我去榮國公府坐館,有親筆薦書在此。還說不必我去,明日林府先派人去說,一定能成”
她眼里含了淚。
江夫人讓她一個字都不要再提她原本是想去做什么,別人問起,便只說想尋一處坐館,如此,于她的名聲無礙,于林家的也無礙。
其實林大人哪里怕多這一樁風流韻事呢是她上門去求做妾,又非林大人強奪別家女子。江夫人如此叮囑,其實還是顧念她的名聲。
甚至連薦書也給了她兩份。
江夫人說的是“回家分開放,若有丟失,還能有一份。都沒了就再來,再給你寫。”
她卻知道,是江夫人看出了她與家中不睦,怕人使壞。
江夫人如此恩情,她著實難以報答。兩家關系終究尷尬,今后再有煩難,她也不許自己上門去求了。
回想今日出門時的念頭林家不應,她便回來自盡終究不妥,只怕會讓人污蔑到林家頭上。
今后她即便還是免不了一死,也不能叫人想到林家
兩個兒媳婦眼巴巴看著。甄老太太拿起信,令老嬤嬤多點幾盞燈,對著燭火字字句句細讀一遍。
“江夫人的字真是不錯”她轉頭看向庶女,笑說。
“是好事啊。”甄老太太折起書信,還給甄應淑,叫她起來,“那咱們就耐性等兩日。”
她吩咐兒媳們“去和周家說,親事不成了。左右還沒放定。”
這回不待何氏張口了,李氏便急道“榮國公府哪里缺一兩個先生呢即便應了四妹妹去坐館,不過是看在林家面上和與咱們家積年的情分上。我看還是將來有大事再求上去”
“你是甄家的媳婦,她是甄家的姑娘,甄家和親戚們的情分只許你用,不許旁人用”甄老太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