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給皇帝授課的日子。
今日天晴,卻因才下過兩日大雪,比前些時日還冷。晨間日光照在琉璃飛檐頂端未化的積雪上,天藍得像玻璃。
林如海準時來到東宮,在臨敬門外整理衣冠,被太監請入臨敬殿偏殿。
皇帝早已等在殿中,態度比往日還熱切許多,竟是親自向前迎“林先生”
林如海心內稍驚,連忙行禮“微臣參見陛下”
“快快請起”皇帝親手扶起他。
回想這幾日朝中并無大事,皇帝又不再主動開口,林如海便暫且不動聲色,照常給皇帝講解先賢著作。
資治通鑒已講至唐紀二十一。
陛下幼時不好學,老圣人便命吏部、戶部、禮部二部尚書,及翰林院掌院學士、國子監祭酒五人排班,輪流給陛下重授經典。
他回京后,亦得老圣人點名給陛下授學,又與禮部尚書共同教授陛下重習書法,課程不少,是以每逢月一、四、七日皆要至東宮。
僅他所見到的,陛下天資不算聰慧,但兩年來篤學不倦,竟未有一日耽延功課,自云“勤能補拙”,不敢叫老圣人失望。
不過,陛下今日顯然罕見地心不在焉。
林如海放下講義,笑道“陛下不能靜心,不如今日先從練字開始吧。”
皇帝慚愧應是。
皇子們在上書房需自己裁紙、磨墨,可皇帝不但要精心學業,還要顧全政務,已無此等閑暇,都是太監代勞。
林如海捧茶坐在旁邊,對皇帝正在為難何事并非毫無頭緒。
一定是與老圣人相關了。
皇帝坐在案前。
他知道林先生一定看出了他有話想說。可他不知如何開口。
還未發旨的后宮之事,好與外臣相商么
皇帝提起筆,指尖收緊,卻遲遲下不去一筆。
他現在寫的字一定不能入林先生的眼。
六位先生中唯有林先生最年輕。
林先生不似吏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幾人一般年高德重,早便做過他們兄弟們的先生,知道他年幼時功課如何平平無奇。甚至奪嫡最激烈的那幾年,林先生在外任職,還不像戶部尚書見過諸皇子在各部歷練掌權,而他仍與未成年的兄弟一處讀書。
是以六位先生里,他最看重林先生,也最期望得到林先生的認可,能贊許他有所進益。
別人即便嘴上不說,心里也難免會將他與兄長們比較。
皇帝想起了從前,想起了他還年幼,在尚書房的時候。
那時,他也不敢動筆、不敢開口,卻不是怕的先生不滿,而是怕先生滿意。
宮中生活不易,自二四歲他就明白。在兄弟之間,他排行不算靠前,母親又只是宮人,走運得了父皇一夜恩幸,才有孕晉封,又生下他。宮里有許多娘娘們,各自皆有依侍,皇兄們也更得父皇的寵
愛。宮里死過他多少兄弟姐妹,連母親也說不清。
他這一輩子,平安長到成人封王,將來能把母親接出宮奉養,已經是不容易了。
所以他一直“不上進”。
讀書上過得去、不被父皇教訓就好,習武也只敷衍糊弄,不敢讓二哥再說“五弟有幾分我當年的樣子”。
他在兄弟們里賠著小心,哪一位也不敢得罪,母親也在娘娘們手下戰戰兢兢。好歹他混到二十出宮。
見父皇連個好差事都不肯給他,只讓他還每日入宮讀書,他也還是不爭什么,兄弟們終于不再理他,娘娘們也不折騰母親了。
出宮之后,他原以為,這輩子不管旁人怎么爭、怎么斗,他和母親一定能平安。
可偏偏太義忠親王就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