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謝丹時看松先生和莊先生,一揖笑問,“不知能否同路一段”
“謝四公子請便。”兩位女先生也笑。
謝丹時便得以跟在林黛玉身旁,同她們一起擇選帶給長輩的燈。
女子懷胎十月誕育子女
謝丹時分神想著。
再有三個多月,江夫人的孩子就會來到人世。
黛玉便不再是林家唯一的孩子。
或許不,應說一定她并不必非要留在家里招婿了。
若江夫人能得一子,那林家便更不必令女兒招婿
從古至今,世上應無家中有子,卻讓女兒招婿的先例吧
黛玉也對他有意兩家已是通家之好,且起碼在謝家長輩處,輩分不算問題,那如無意外,這門親事
看到黛玉羅袖下露出的纖細手腕,謝丹時心如擂鼓。
去歲春日,母親同他說“林家有意將來給林姑娘招婿”,他恍然驚悟,卻覺得并不是毫無機會了。
林家必然舍不得黛玉太早成婚。而男子二十歲不婚也不算太晚。
他想等。
他也情愿等。
他對母親說,能否暫且不議他的婚事。
“何況兒子無心,”他說,“縱娶了別家姑娘來,不能真心對待,也不是一樁喜事了。”
母親答應了他。但警告他,絕不許對林姑娘逾矩。
他自然不敢、更不會逾矩他怎會不尊重心上人
可他還是忍不住會向黛玉靠近。
黛玉越是給他回應,他便越舍不得遠離。
比如今日,他知道黛玉定也愿意與他同行,所以敢出現在她面前。
“快看這個”甄英蓮拉黛玉的手,指著一盞燈,“你看是杏簾在望”
“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甄英蓮笑道,“這詩大家還沒忘呢”
“這可是林少師之女,山青君,在賢德妃娘娘省親時候做的魁首”那攤主繞出來,笑道,“皇上還賞了山青君造化鐘靈的匾,還有一副對聯是、是什么來著”
“是生花五色筆,嫻揮詠絮才”甄英蓮接話,笑問,“你怎么知道林姑娘的號”
“戲本子上不是都寫著呢”
攤主又折回去,拿出一本書,翻開,指著扉頁笑說,“姑娘您看,這位觀夢居士,便是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謝大人的夫人,這位這位澄靜居士,聽得也是林家的姑娘還有這位”
聽到父親的官位和母親的名號,謝丹時心中稍怔。
他知道母親正與江夫人、劉夫人等幾位夫人、姑娘一處寫戲本,也知道這戲文故事已傳唱滿京。尤其是江夫人單出的直譯本,印數最少,有段時間一本難求,還是后來加印才好些。
他也把三版各買了一冊細讀過。
的確是好文章。
他還能分出戲本里哪一段是母親寫的唱詞,哪一段是旁人寫的。
母親的辭藻比旁人的更雋永深長。
他還私下想過,若這戲本全是母親一人寫的,是不是會更好
但這話太不尊重其余作者,所以他沒與一個人提起過。
可在七夕燈會上,在隨意一處攤主口中聽見母親的號,母親的號已經名滿京城,還是讓他既自豪、又驚奇
還是讓他又回憶起了第一次看到母親文章時的敬佩與欣喜
原來母親也有這般的才華
但是,為什么
他那夜在想。
為什么母親年將四十,才寫出這一冊戲文呢。
是因為從前沒有這樣的好故事,還是
“這樣杏簾在望的給我們拿”甄英蓮數了數,“十二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