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三年,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自從十年前進士不第后杜甫一直游離四方,這一年,他游歷到了東都洛陽
天寶三年,渴望得得到朝廷重用,不甘心做皇帝御用文人的李白終于失望,自放金歸還后向東一路漫游,途經洛陽,這兩位偉大的詩人終于見面了
“日月同天”
天幕沒有放出杜甫和李白具體的相見,而是以一種更高維度的形式展現。
青天之上,一輪太陽,一輪月亮。
聞一多先生曾經這樣比喻兩人的會面。
天幕附上原文。
“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著兩個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紀念的李杜見面的意義居然這么深遠。”
孔子和老子都是圣人中的圣人,歷史上各種名人相遇層出不疊,但是李杜居然只在這二人之下
劉徹念著評語,只覺得不可思議。
大唐賺大發了。
李世民滿腦子都是這個念頭。
初唐還遠沒有后面開元的自信從容,遠算不上穩定。但是,有李杜在,民心何愁不安
他的心里滿是狂喜之情,只屈居于圣人見面之下,這是什么概念而且相遇還被稱為是日月同天的祥瑞。
要知道遠避災異,追求吉祥是古代人們的普遍心理,而自董仲舒天人感應之后,災祥與否和皇帝本人直接掛鉤,身為統治者誰不希望自己治下出現祥瑞,哪怕心里知道是虛假的,也要大肆慶祝,以示自己得天承運。
現在,活著的祥
瑞出現了。沒有什么能比這件事情更能證明李唐王朝的正統性,更能建立百姓對李唐的信心。
確實,看見這一幕的唐朝眾人無不與有榮焉,對自身國家的認同感上升到了一個新階段。
此時的李白已經名揚天下,而杜甫名聲不響。但是這兩個人,李白沒因才倨傲,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因名畏懼,不敢上前。
好巧不巧,愛喝酒,愛旅游,還都很狂。這一相遇啊兩人是志趣相投,一見如故。
于是李白帶著自己的小老弟,一頭扎進了深山老林里,找那勞什子長生不老藥去了。啊不,兩位詩人開始一齊游歷祖國大好河山。
天幕適時放上了一青衫一白衣的兩個人,面對美景,兩人悠游閑談,好不自在。
一同游歷的第二年,又結交了高適,三個人喝酒縱歌,并肩同行,一起找仙人,挖仙草,煉仙丹。
“有個名姓是真不容易”
高適心里有些酸澀,不過誰讓這兩個人后世名頭一個比一個大呢。高適檸檬了一下很快就想開了。
“不過后面可以不用說了。”他忍不住翻了個白眼。
其他兩個人心有余悸地點頭以示贊同。
那段為了尋仙訪藥搞得灰頭土臉的日子,在場三人都不太想回憶起。
是真的能長生還好,關鍵是假的,這就顯得很傻。
這次旅行,杜甫終生念念不忘,他不厭其煩地在詩里多次提起,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臺”,“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
和李白的朝夕相處中,杜甫對李白的崇敬達到了一個新高峰。分別之后,杜甫把自己的思念寫成了詩,贈李白,懷李白,念李白,夢李白,春也想,冬也念,每首都情真意切
杜甫寫給李白的詩句,一一陳列其上。
“子美啊,以你我之間的情誼,不必如此。”
這夸的,李白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杜甫看著自己的詩,內心不由升起了一股危機感,雖然都是自己,但是后面的他這么會寫,反而顯得現在的他很一般啊。
攀比之意油然而生。
是啊,太白兄放心,我肯定寫的比他好。杜甫心不在焉,給了一個牛頭不對馬嘴的回復。
分別前,李白曾經贈了杜甫一首詩,上面寫道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事實也正是如此,此后,他們就如同這飛蓬草一般各自飄零,踏上了不同的人生征途,再無緣相見。李白繼續仗劍走天涯,杜甫則是開始準備接下來的考試,而他人生中的風浪即將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