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里的杜甫衣衫襤褸,傷痕累累,眼圈一層烏黑,似乎許久都沒有睡過一頓好覺。
見到唐肅宗的那一刻他眼前一亮。
“卑職見過陛下”
他起身拜謁了新君。
“杜卿家快快請起。”
唐肅宗感動地抽了抽鼻子,面帶關切,親自將杜甫扶起。
女聲
唐肅宗見杜甫不遠千里前來投奔不由大受感動,授予杜甫左拾遺的官職,也是一個八品小官。但是和他之前的官職可謂天差地別,前面他就是一個看倉庫的,現在雖然官小,但是能在皇帝身邊進行勸諫。一些政治軍事上的重大事件他有了參與討論的資格。
杜甫自然是盡忠職守,屢進忠言。然而唐肅宗李亭和他爹一樣,不是很愛聽這種苦口良藥。很快,杜甫的為房琯辯護的言論而得罪了唐肅宗。
“好的不學學壞的”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氣,從牙縫里擠出了這句話。
唐肅宗不滿,將杜甫貶到了華州出任參軍。杜甫從此便一蹶不振,再沒得到唐肅宗的重用。
在這期間,杜甫再次見證了安史之亂給人們帶來的深重苦難,眼下的大唐有多難三吏三別給出了答案。
場景依次變換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看到官兵強征未成年的小孩,杜甫不忍,上前勸慰。
忽聞深夜喧鬧,官兵抓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老太太哭訴,自告奮勇為軍隊做飯。
杜甫記下了投宿時遇到時的場景。
邊境風沙瑟瑟。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杜甫與與駐守潼關的官兵一番談話,謹防前車之鑒。
緊接著是三別
新婚燕爾,妻子深明大義,鼓勵丈夫參軍。
老翁欲從軍,本想偷偷離去,誰料老妻哭倒在路邊。
從前線歸來的老兵在村里走了很久,自言自語地說著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杜甫,是
安史之亂這個時代的觀察者、記錄者,他就像一個戰地記者,如是記錄了在戰亂中百姓的遭遇。
這兩組詩看完,所有人都沉默了。
杜甫的筆觸并不十分花哨,卻將戰亂時的種種不幸刻畫得淋漓盡致。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安史之亂的第四年,動蕩仍在繼續,需要再用四年的光陰去平定這一切。這一年,杜甫四十八歲,李白五十九歲。李杜二人自天寶四載分別后,雖再無見面,但仍深深牽掛。
這一年,李白在三峽流放途中,遇赦放還,歡欣之下而作早發白帝城。
當時的杜甫旅居秦州,地處偏遠,只聞李白流放,不知已被放還。杜甫是如此擔憂李白,即使在夢里也不忘記思念。
兩首夢李白擺在天幕上。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前寫夢境迷離,后寫夢醒的感慨,錯落有致,層次分明。
大漢
“這緣分真是奇妙。”
今年杜甫夢李白,李白作早發白帝城。
再過幾年杜甫也去的白帝城,寫下的詩歌為這次視頻盤點的必背登高。
劉徹用一種很新奇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情,這何嘗不是一種一唱一和呢
真是一對好朋友啊。
劉徹默默感嘆,福靈心至,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磕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