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因為顧視方略何如耳,不致學古兵法。”因為霍去病他不讀兵書,也他的戰術不是從兵法里學會的,而是霍去病自己領悟的
好家伙,打仗只要看大的用兵戰略怎樣就行了,不必去向古人學習戰術戰法。
大將軍就是大將軍,連拒絕皇帝也就是朕教他兵法,都拒絕的這么利落干脆,和別人一點兒都不一樣。
劉徹眼里異彩連連,怎么辦,更喜歡了。
首先,我們以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為例,講一講霍去病為什么不學兵法。
這個話題引起了眾人的興致,對啊,為什么不學兵法呢
一概而論之,孫子兵法是對華夏世界內部的戰爭經驗的總結。注意,是內部農耕民族間的戰爭,漢以前的內部戰爭是什么樣的呢,無非就是用兩大平原,丘陵的主要兵種步兵、車兵去對抗另一個國家的步兵、車兵。
孫子兵法成書于春秋時期,春秋以前,中原地勢相對平坦,車戰威力巨大,所以軍隊作戰以車戰為主,步兵為輔,沒有騎兵這個兵種,而春秋時期步兵興起,局面則變成了車步并重,而騎兵,從始至終都不是主流兵種,大多數時候不過是軍隊百分之一的數量。
天幕列出了春秋戰國時期一些兵種的對比數據。
如秦國擁兵百萬,騎兵也不過區區萬人,燕國用兵數十萬也只有騎兵六千人。
而因為步兵、車兵機動性極差,對輜重后勤要求高,又產生了一系列的作戰要求,這就是孫子兵法的主體內容,攻城守城都是在此基礎上展開。
這可是在講兵法戰術了,眾人屏氣凝神,甚至有的人手里也沒閑著,運筆飛快。
當然孫子兵法的精華之處在于奇正相合,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雖然霍去病不讀兵書,這精華之處無疑是和他的戰術不謀而合的。
“別說,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霍去病可都做到了。”
李世民想想一者之間的聯系,發覺還真是如此。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大漢作戰的對象匈奴。在國家方面而言,這是一個機動性超強的騎兵游牧帝國。而在秦漢以前的中國歷史上,我們從來沒有過跟游牧民族進行過大規模交戰的翔實記載。
霍去病之所以令無數英雄心向往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此,他
所率領軍隊發動的攻擊是一千多年以來面對游牧政權少見的主動攻擊,其他相當長的時間里要么和親,要么賠款,皇帝被擄走了的也不是沒有。
大宋諸人叫苦不迭別罵了別罵了。
霍去病他就很清楚,他面對的敵人沒有固定城池,機動性極強,草原荒漠是他們的主場,而自己人呢,則是在草原里連辨識方向、補給水源都很困難。
古兵法講究排兵布陣,講究攻城守城,可匈奴,連像樣的城池都很少,這樣古兵法在對陣匈奴方面,實質上是失效了的。像他老前輩李廣,他的戰法就是兵書上得來的,中規中矩,守城守得不錯,可就是打不贏,或者打贏了小仗,卻贏不了整場戰爭。
李廣的臉色瞬間漲得通紅,被天幕這樣說,多少他還是有點沒面子。
所以對付機動性極強的游牧騎兵最好方法是以夷之道以治夷,也組建起一支精悍的騎兵部隊,依托于“文景之治”后的強大國力,大漢打造了一只論精銳程度遠勝于匈奴的騎兵。
天幕放上了晁錯的言兵事疏
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游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
西漢冶鐵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終于點亮了“炒鋼”這一技術點。炒鋼技術不僅使漢代冶鐵技術迎來一大改革,在滿足農耕需求的同時,還能裝備鋒銳的鐵制武器,以及防御力更強的鐵制防具。堅固的鎧甲、精良的環手刀、先進的弓弩,漢朝軍隊可謂被武裝到了牙齒。
反觀匈奴,同時期他們連青銅兵器都無法全面普及,從裝備上漢軍直接碾壓了匈奴。
炒鋼。
秦始皇捕捉到了令皇心動的關鍵詞,他們和漢朝離得可不遠。
鐵器好不好,當然是好的,大秦那點子鐵器,可都用在了生產農具上,一是農業重要,一也是因為農具相比于武器顯然對冶煉技術的要求更低,以當下大秦的技術,鐵制兵器的硬度和強度都遠遠不如青銅兵器,容易斷就算了,還貴所以他們用最先進的鐵器去生產鐵犁、鐵鋤這樣的農具而不是生產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