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土地不重要,打仗也是以掠奪人口為主。因為生產工具效果低下,需要大量人口來生產糧食。我們熟知的武丁、帝乙、帝辛都在積極征討四方。
何為方在商時方并不是指方向,而是指商周邊的蠻夷,比如鬼方、徐方等等,東方指東邊的蠻夷,南方指南邊的蠻夷,傳到今日變成了方向名詞。
商時期使用的是青銅作為武器,那么奴隸主會給奴隸分發青銅器來種植糧食嗎不會,只會拿人口去填。
商王打仗必會帶回大部分俘虜,這些是奴隸的主要來源,同時祭祀需要的人牲也是從奴隸中挑選,時間一長,商王能愿意,他缺人才打仗,打仗又消耗人口,所以會提拔奴隸,解放奴隸,這讓他跟負責祭祀的神權產生了矛盾。
光幕上王權多出兩個分支,分別寫著奴隸補充部隊,奴隸種植糧食。
神權只有一條,寫著祭祀人牲口。
史記殷本紀有記載帝武乙射天,武乙無道,為偶人,以土木為人,對象於人形也。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獵於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
光幕出現了一個短視頻,完整講述了武乙射天經過。
武乙是不是真如史料里記載的那樣,被雷劈死我們不得而知,但他此舉在當時和后世的封建王朝來看,簡直是大逆不道給他一個被雷劈死的下場簡直是便宜他了
后世帝王誰敢再干出這等逆天之舉各朝誰敢射神,更多的是造神運動,劉邦宣傳自己是金龍轉世,武則天神化自己是轉世佛陀,你當他們信這一套嗎不過是愚昧的百姓信而已
商時還是蒙昧未開智的奴隸時代,知識都掌握在奴隸主手中,奴隸主擁有對萬物的解釋權,奴隸主又分兩大類,一類掌管奴隸精神的神權,一類掌管人王權,瞧瞧,是不是將一個人從到精神都牢牢控制住
武乙射天就是在表達對神權的不滿,這個時候神權應該已經占據上風,才有了商紂王時期的不留心祭祀。祭祀不頻繁,就是在削弱神權的威力。
神權發展到周朝就有點迷了,周武王自稱天子,將神權拔高,本該信神才是,可實際上周朝卻是以禮樂替代了商朝的巫鬼本該掌握的權利。
周禮大家都聽過吧相較于商人對鬼神的深信不疑,武乙需要射天來破解鬼神的權威,周朝對鬼神的信任就不怎么堅定了,發展到了后面,甚至有了孔子的對鬼神敬而遠之,荀子的不信鬼神。
再后面的封建王朝對鬼神態度就模棱兩可了,處于信與不信之間。態度也轉變為對我有用我就拜,沒用換下一個。
好了,今日關于商朝這段歷史的解讀就到這里,有不同意見的小伙伴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下期再見
光幕黯淡下去,諸皇帝陷入沉思,其中不少人注意到生產資料等詞匯。
曹操嘆息吾真想去后世一觀。”
一個女子都能點評歷史,知曉那么多士族大家才能知道的知識,這些知識連他都不曾知曉。
秦王稷時期,齊國稷下學宮出現了騷動,因為找出了大量龜甲。
這些龜甲原本當作占卜之物堆積角落無人問津,只陰陽學說的學子拿出來把玩,如今知曉上面記載了商時歷史,
不少學者將其找出來試圖破解上面的文字。
這會兒不同國家采用不同語言,很少有人去學習商時語言,好在距離商才過去八百多年,一些文字在七國語言里都能找出相對應的。
除去龜甲,還有人收集商青銅器。大件青銅器找到的比較少,畢竟這年頭青銅器屬于祭品,想找得去挖掘墓室,總不能為了探究歷史挖掘仙人陪葬品。
秦王稷時期的稷下學宮忙著翻找資料為自家學說添磚加瓦,秦王政時期,一部分稷下學宮使者已經翻山越嶺跨越平原來到了秦國。
秦王政收到匯報。
“一批百家學說的人來了咸陽”
秦王政敏銳覺察出有什么事情脫離了他掌控,命人嚴密監視這些百家之人。
到晚間他得到了消息。
“這些人去找了長史”
秦王政本來還未反應過來,等身邊人提醒他才想起來光幕提起過李斯未來會建議他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