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哪怕是神山仙島他也要派人去取來
劉徹則惋惜不已,天音有一點不好,只能傳遞知識無法傳遞實物,若是能傳遞實物該有多好,他相信天音所在的后世一定有更好的良種
番薯這東西最早是明朝萬歷年間傳入中原,可惜一直未受到重視,只在民間個別地區有種植。
番薯產量高,一畝數十石,是谷物收獲的二十倍,可惜一直未能進入明朝高層人眼中,沒有官府的推廣,只能靠著民間自發推廣。
大家應該知道我國那是十里不同音,所以這種推廣速度是極為緩慢的,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紅薯才傳到華北地區,一直乾隆時期,才有官方引導種植番薯。因朝野上下積極推廣,番薯才在全國種植。
康熙戴上了眼鏡,他在地方大臣的折子里看到過番薯,只知道這是一種抗旱農作物,民間私自在旱地里種植,卻不知道產量有這么高
“傳朕口諭,召戶部尚書覲見”
當時番薯是除了稻米、麥子、玉米外的第四大農作物,跟現在已經沒什么區別。
“番薯,番薯”崇禎皇帝著了魔一樣叫這個名字,他竟然不知道大明有這樣一個神種,還有那玉米,這兩樣一定已經傳入大明了吧
有了神種,流民就不用再餓肚子,大明也能得到喘口氣了吧
紅薯、玉米這兩個耐旱不需要多少水就能種活的高產糧食才是養活這么多人口的根本。
光幕出現一個表格,上面列舉了唐宋元明清人口數對比。
紅薯這東西雖然能填飽肚子,但也只限于填飽肚子,西方游者曾經在乾隆時期慕名來到大清,本來是奔著盛世來的卻大失所望。
這里的百姓都瘦骨伶仃,房子是土磚低矮的茅草屋,老百姓過不下去依然要賣兒賣女,跟傳言中的盛世截然不同。
光幕再次出現一頁文字,上面記錄了洋人的經歷,康熙看了面色鐵青。
朱棣大聲讀出來“洋人來訪,地方拉來大量畜生,吃剩的食物送給百姓,這些人竟然磕頭拜謝,洋人很驚訝,這不是他想象中的盛世”
“嘿嘿,這女真人說得倒好聽,盛世可不是比人口,起碼做到盛唐那個地步才能稱道一句盛世。”
話雖這么說,朱棣也知道讓所有百姓填飽肚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招人傳訊給鄭和,下次去西洋尋一尋玉米、番薯這兩樣農作物。
就差個一百多年,沒道理西洋沒有。
當然康熙真正的功績在將西藏、新疆、蒙古納入了實際管轄范圍內,在此之前的朝代這三個地區都是游離在中原之外。
歷史教科書將康熙列為千古一帝,就是因為他奠定了我國現代版圖,也延續他的政策,多民族統一,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將蒙古打打服了,解決了民族問題,清朝近三百年歷史都沒讓蒙古脫離掌控,也因為這一點哪怕民國時期外蒙在西方國家支持下脫離,內蒙也依然屬于我們的領土。
李世民眼睛噌一下亮了,草原治理一直是個難題,沒想到會被后世一個異族皇帝解決。
劉徹躍躍欲試,準備抄答案了
千古一帝
康熙深吸一口氣,他被天音埋汰這么久,已經對這個稱號失去了信心。
特別是他近年對朝臣多有優待,導致朝廷有些腐敗,已經不寄希望自己能得到千古一帝稱號。
沒想到后世人真將他歸為千古一帝
康熙精神亢奮。
歷代皇帝也只有唐太宗得到這一稱號了吧
還有天音提到過的始皇帝,哦,漢武帝也算,他沒想到自己的功績竟足以評為千古一帝
有了后世認可,他還需要優待臣子,爭一個虛名嗎
沒必要
什么攤丁入畝、什么推廣番薯、什么傳播西洋科學,他可以自己來
他要將千古一帝這個稱號敲瓷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