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第一的毫無爭議是我們的秦始皇,給出的理由是但凡秦始皇活著就不會允許手機有不同充電入口。
除了秦始皇還有李白,想他活過來將自己寫的詩全部背一遍。到蘇軾畫風就不一樣了,希望他多發明幾道菜。
人以食為天,今日我們不聊歷史人物,聊一聊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美食。
光幕出現幾道美食,排在第一位的是一盤三文魚片。
第一道生魚片,生魚片歷史很悠久,有多悠久老子曾經說過“食不厭精,會不厭細”指的就是生魚片,當然在古代叫魚膾,古代的生魚片跟現代可不一樣。
古代吃的那是河魚,現代吃的是海魚,差別為何這般大,大家應該也知道河魚寄生蟲多,在古代基本上可以說是無藥可救,可能有人會問,生吃海魚是不是意味著沒有寄生蟲
光幕出現一條一米長的海魚,一只手拿鑷子夾住幾條細蟲抽出放入杯中。
海魚當然也有寄生蟲,只是我們知道生活在深海里的魚跟我們的壓強不一樣,海魚一上岸很難活很長時間,海魚身上的寄生蟲也一樣。
杯中細細長長的寄生蟲發出噼里啪啦的爆破聲。
也因為這個原理,生吃海魚比較多。
愛吃金瑩剔透薄片生魚片的美食愛好者不敢動筷子了。
生魚片好吃嗎
肯定好吃,不好吃能流傳這么久嗎我們老祖宗最愛吃,不好吃的早被淘汰了。生魚片起源已經不可考,最早記載是周朝,東漢還廣為流傳,當然只在上層傳播,生魚片的蘸料不是普通人能夠接觸的。
到了唐朝才廣泛傳開進入尋常人家,連李白、王維、白居易都在詩中提到過魚膾,可以想象這道美食在當時流傳有多廣泛。
到了宋朝那是一發不可收拾。
光幕出現清明上河圖。
宋朝人有多愛美食,我們是知道的。光是文獻中記載的魚膾吃法就高達三十八種,毫無疑問我們公認的大吃貨蘇軾也逃不過魚膾的誘惑,他寫了十三首跟魚膾有關的詩詞。
到了元朝,元曲有多出名就不用說了,跟魚膾有元曲自然也少不了,到了明朝,小說流行起來,不少流傳到后世的小說都有提及。
那么魚膾何時消失的呢,清康熙年間還有記載,
清宮還供應生魚片,但是到了乾隆年間只有江南和嶺南兩地流行,到了現代只有少數村落還在流行。
光幕出現了三文魚片。
不知何時,生魚片成為日本料理,很多第一次吃生魚片的人并不知道我們才是生魚片的發源地,當然一樣美食淘汰自有原因,魚膾再美味,也抗不過要人命的寄生蟲。一樣美食失傳,自然也有它失傳的理由。
我們再來說說第二樣美食,火鍋。
火鍋分為兩種,單人火鍋和鴛鴦火鍋,前者基本上伴隨著青銅器出現,后者要晚很多,有記載追溯到三國時期。
先說說單人火鍋,青銅鼎大家應該不陌生既可以當做酒器,可以拿來煮食物,說不定最初是用來煮食物。
最初的火鍋叫溫鼎,分上下兩層,上層煮肉,下層放炭火。
光幕出現青銅器“溫鼎”和現代銅爐火鍋對比圖。
緊跟著跳到滿滿當當的火鍋配菜,和被配菜環繞通紅的銅爐火鍋。
不少美食愛好者看著咽口水。
后世吃得這么好嗎許多食材都沒見過。
溫鼎光聽名字就知道其作用,用來溫食物對不對,寒冬臘月一家人圍著溫鼎吃火鍋是不是很痛快,不過讓大家失望了,挖掘出來的溫鼎最早在商朝和周朝,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反而失去了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