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這里的土著也被視為不開化
人,哪怕遷徙過來的人也視這里是邊荒之地。
可正是這個地方出了一位宰相,一位令他們驕傲的宰相,為他們打通連同中原道路的恩人,哪怕收到張相被貶官,梅嶺古道沿途的人都等待在古道邊準備迎接他們的張公回家。
玄北的作品盤點歷史謊言,從朱棣吃豬粑粑開始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
張九齡為何能一飛沖天,不得不說他運氣很好,結識了一位改變他命運的大人物,就是三任宰相的張說。
女帝晚年,張說得罪了女帝男寵張宗昌被流放嶺南,而張九齡就在張說在嶺南流放時期結識,他的詩跟張說可以說是一脈傳承,這也是張說官復原職后提拔張九齡的重要原因。
光幕出現了航拍,是如今繁華的廣東,崇山間是平整彎曲的高速公路。
畫面淡去又出現了3d地圖,那多山的兩廣極為顯眼。
大唐頭一次看到嶺南全貌的嶺南人看著有些陌生的山脈,不由張開嘴巴仿佛在看神跡。
嶺南多丘陵,這里最有名的應該是荔枝,荔枝頭一次出名并不是好名聲,“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將荔枝跟楊貴妃綁在了一起。
在張九齡出名前嶺南只有荔枝出名,張九齡出名后,嶺南出名的變成了荔枝和張九齡,一代名相雖然后來一飛沖天,可人生路也不是一帆風順,也經歷過不少坎坷。
張九齡在出名前就是嶺南本地有名的才子,七歲能寫文章,十三歲就敢將文章上書廣州刺史王方慶手里,被王方慶夸贊必能致遠,嶺南那地區是流放的蠻夷之地,哪里出什么人才,張九齡出現可以說是照耀了嶺南這個文化荒漠地區。
公元702年,十九歲的張九齡第一次進京趕考。
當時科舉規矩是優先錄取洛陽周邊的人才,之后是國子監生,什么嶺南這等鄉下地區根本不在錄取范圍內。
這跟我們高考有何等相似北京戶口的考生在北京院校錄取分數要遠低于其他省。
張九齡可以說一出生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再有才華也比不上有一張洛陽的戶籍。
地域歧視哪怕是現在也依然存在,張九齡當時還以“貢生”身份參加科舉,再加上來自嶺南那等貧賤之地,是被所有人歧視的存在。
先說一說唐朝科舉考生來源,一是國子監、弘文館、崇文館的學生這類被稱為生徒,一個個家世不凡,二就是貢生,貢生就是自學成才的人,顯然名校的學生是看不上自考生。
學歷歧視在現在都存在,更不要說是古代,一群考生走出去,一聽是來自偏遠山區連個名師都沒有的貢生,無疑會被人孤立。
但張九齡太有才華了,當時擔任考官的沈佺期一看他的試卷就大贊他的才華,讓他進了進士。
一個偏遠山區來的小子成了進士,可以說是一滴水落入油鍋里,頓時炸開鍋了。
沒兩年就有人舉報說沈佺期收了張九齡家族的錢搞科舉舞弊,張九齡還沒怎么著,沈佺期先陷入政斗中,之前考中的那一批進士全遭了殃,武則
天一道圣旨重考。
這次張九齡有沒有參加重考歷史學者觀點不一,但是之后張九齡又參加了兩次科舉,不同科每次都是頭一名,當時科舉錄取人數稀少,相當于張九齡考中清華后不滿意又考了北大,考試跟玩似的,力壓當時的考生,說他是考神不為過吧
再來說說張說跟張九齡是如何認識,張說被流放嶺南,肯定要了解一下嶺南的才子,張九齡的文章自然到了張說手里,被他是一頓夸贊。
同時張說還是張九齡的族叔,都姓張嘛,聊一聊,說不定就有七拐八拐的親戚關系。
當然張說被貶期間肯定是沒法提拔張九齡,公元707年,大唐再一次出現“玄武門之變”,武皇被強迫退位,中宗上位,年號景龍,新皇登基張九齡再一次參加科舉,這回他考的是“材堪經幫科”,再一次及第,這次初入官場,成了校訂書籍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