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一個小故事,漢朝的荔枝跟唐朝的可不是一回事,漢朝有生荔枝和干荔枝,你們可以想象荔枝做成干是什么樣子嗎荔枝采下來一日色變,三日未變,怎么可能千里迢迢送到長安供皇帝食用,沿途走幾個月,是荔枝早臭了,兩漢時期的荔枝其實是龍眼。
光幕出現荔枝和龍眼的照片。
哈哈,兩漢230年吃的荔枝實
際上都是龍眼,不知道漢武帝知道后會不會氣死哪怕是皇帝又怎么樣還不如我們荔枝想吃就吃
光幕上是超市上架的新鮮荔枝v,一點紅在外殼上,看著分外誘人。
李世民咽了咽口水,修修修,他也想嘗嘗荔枝什么味,總不能做了皇帝,被后人嘲笑連荔枝都沒嘗過吧
漢武帝呢,氣得將手邊的干荔枝給扔了。
這就是嶺南獻上來的荔枝
可惡的交趾人,竟敢哄騙朕
其實從荔枝也能看出不同朝代的氣候變差,兩漢時期進貢荔枝在嶺南,說明嶺南氣候溫暖,唐宋時期荔枝進貢在四川,說明這時候氣候溫暖,連四川都能種植荔枝,元明清荔枝進貢在福建,小冰河導致氣候寒冷,荔枝合適種植環境變成了福建。
到我們現在荔枝已經不局限地域,福建、廣東、海南,無論哪一地的荔枝我們想吃,隔天就能吃到。
好了,不聊題外話了,我們再回到一代名相張九齡身上,張九齡修路修了將近兩年,修完路后被召回京繼續做他的諫官,然而他并沒有吸取之前的教訓,依然是個肯直言勸諫的人,不會為權勢折腰。
李世民擊掌喝彩,“好”
哪怕是皇帝,說諫就諫,宛如魏征再世。這就惹得皇帝心里很不爽,皇帝雖然以太宗為偶像,可沐浴在贊美好話之中,時間一長已經有了迷失的苗頭,再聽張九齡的諫言就很刺耳。
被道明心中想法的唐玄宗臉是又黑又紅。
可張九齡的職責就是給當權者挑刺,人家也沒做錯,唐玄宗也沒理由將人趕走。
當時朝中分張說和姚崇兩派,張說是張九齡的族說按說兩人應該是同一派才是,結果張說大權在握后性情出現了轉變,再也不是當年以百姓為重的人,面對被權力欲望迷住的張說,張九齡都是該諫言是諫言,并不因為他身份對他有區別待遇。
公元731年,當了近二十年皇帝的唐玄宗終于想起張說臨終前推薦,拜張九齡為秘書少監兼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兩年后做了宰相。
此時的張九齡年紀已經不小了,從他十九歲步入洛陽,再到他三十八歲做諫官,當宰相已經年近六十,可以說人生已經步入倒數。
張九齡當宰相期間注重農業,建議在河南屯田引水稻種植。
李世民眼睛一亮,凡是后世被稱為名相的都有一手,既然被光幕說出來,那無疑是經過時間驗證的,好,這個建議他采納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安祿山討伐奚、契丹失敗,被當時范陽節度使張守珪拿下押送他入京,要求朝廷處死。
結果呢,安祿山被唐玄宗不聽,硬是將人保下來,當時張九齡還上奏唐玄宗,讓他殺了安祿山,不然安祿山必反。事實果然不出張九齡所料,張九齡去世沒多久,大唐就陷入安史之亂,煌煌帝國走入陌路
唐玄宗瞳孔一縮,“什么安祿山會反”
安祿山怎么會
反,他對他如太宗對朝中武將賦予絕對信任,他有何道理要反
更加糟糕的是他已經放安祿山回到藩地了,神音一出,道明未來,安祿山這下是不反也得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