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于沒見過水虎捷的那只龍舟是啥摸樣的,洪濤也不敢百分百確定自己的辦法能奏效,只能是把賭注押上,也算給王冠一個交代吧。
“就依晉卿所言!”王冠稍微想了想就做出了決定。其實這個事兒對他來說沒啥損失,改變說不定還有機會,不改變就啥機會都沒有,肯定輸!
說干就干,有了王冠的命令,幾十名禁軍士兵馬上把另一艘龍舟抬上了船塢架子,造船廠里的工匠則開始按照洪濤的要求準備材料。
首先就是船槳,賽艇的船槳是由碳纖維和玻璃鋼材料制造的,每根長1.8米到2.4米,長度可調,重量只有一公斤左右。
洪濤可選擇的材料只有木頭,造船廠里有現成的樟木,最細的也有大腿粗細。重是重了點,但強度應該足夠。估計這時候的水手也沒那么嬌氣,太輕的船槳他們恐怕還用不慣呢。
把整根樟木截成7宋尺長,然后用大鋸從中破成兩片,剩下的就得由匠人們手工削磨了。要把這半根木料削成一根整體的船槳,握柄得是橢圓,槳葉和握柄并不垂直,須有個十度左右的偏角。
這樣才能在雙臂向前伸直時讓槳葉順利插入水中,并在雙臂回收的過程中逐漸出水,劃水效率最高。
是效率最高不是功率最高,如果槳葉完全垂直于水力量是大了,可阻力也大,太耗費力氣。
至于說這個十一度偏角的數據是怎么來的,洪濤真不知道,肯定是經過后世一大堆專家算出來的唄,還經過很多專業賽艇隊驗證了幾十年,放心拿來用就是。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船槳的支架,這么長的船槳不可能僅靠雙手控制,它必須有個支點做為圓心,而這個圓心就是支架的頂端。
后世的賽艇槳架和船身是一體的,造船時就留出了固定螺栓。現在的龍舟肯定沒有,但好在它是木制的,臨時往上固定也沒什么難度。
工匠們在聽明白駙馬的意思、看明白駙馬的圖紙之后,很快就找到了最堅固、最簡便的改裝辦法。
用一根胳膊粗細的木料橫著固定在船的兩舷上,按照單雙數的順序,依次把相錯的一端鋸掉,這樣就變成錯落有致的一邊六根槳架了。
那船槳怎么固定在槳架上還可以自由活動呢?后世采用的方式比較高級,它有個擒縱裝置,現在肯定造不出來。
但工匠們有辦法,他們在船槳木柄上套了一個鐵箍,鐵箍下面有個半尺長的鐵棍。槳架頂端也被鐵箍箍緊,中間弄個比鐵棍略粗的孔。
水手上船之后就把船槳木柄上的鐵棍插進孔中,船槳也就能水平轉動了。但不要上下過多移動,那樣很容易把鐵棍拔出來。一旦脫離了槳架的支撐,僅靠雙手肯定控制不住如此長度的船槳。
如何能讓船槳順利劃水還不至于脫離,這就得靠訓練了,得讓水手們熟悉這種新式的船槳,改變以前劃槳的習慣。以洪濤訓練水手的經驗和這些水手的素質來判斷,幾天時間應該可以完成,這并不是什么難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