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當然不會玩紡織機,但如何漂洗羊毛還是會的。其實那些婦女木盆里裝的不光是水,還有人畜尿液。她們在利用尿里所含的堿來為羊毛脫脂,這樣才能紡織。
用尿脫脂太慢了,也太惡心。洪濤有更好的辦法,而且特別容易。不是有火堿嘛,那玩意制作起來不難,湟州工坊里也一直都在用。拿火堿稀釋溶液浸泡動物毛皮,不光脫脂干凈,速度還快呢。
只要有了比較恒定的浸泡時間,那自己就能把用腳踩踏的環節也省去。火堿對皮膚有腐蝕性,干脆就改成水力驅動的木錘。腳踩、木錘打、摔打其實是一個效果,后世的洗衣機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工作的。
有了快速簡便的漂洗工具,這些婦女就可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然后呢?還用問嘛,去紡線織布唄。
有織機用織機,沒織機就讓王浩從南方采購,或者干脆雇幾個織娘送過來,教授這里的婦女如何使用織機。要是還不成,干脆就不織毛呢之類的東西了,偷點懶直接弄毛線唄。
這玩意更容易,都不用別人教,自己就會織毛衣。設想一下,宋代人在罩衫襦裙道袍下面穿著毛衣毛褲,是不是挺有意思的。這玩意不止是美觀問題,它真保暖,還比穿厚厚的棉衣輕便,肯定可以獲得古人的青睞。
就算他們一時半會兒接受不了,那不還有自己呢。干別的可能費勁,但要是玩后世那些炒作推廣的把戲,洪濤自問在古代真沒有對手。用紙包上一塊牛糞自己也能把它賣出去,還得是賣高價!
只要毛線有了銷路,烏金行就又多了一項產品,那就是毛衣針!以后不管是皇后還是民婦,沒事兒的時候必須拿著幾根毛衣針織毛衣。
自己還可以寫一本駙馬織造經,把如何織毛衣、各種針法和花式都描繪出來,讓它在大宋廣為流傳,保不齊這本書會比自己的算經、錢經啥的銷量都高呢。
最主要的是自己控制了一部分羊毛的主產地,以后湟州、涼州、甘州就不再是收不到稅的雞肋了。
大家可以養羊,大規模圈養,然后再開辦漂洗廠和毛紡廠。這些玩意必須有固定經營地點,而且還得交高稅率,誰讓你賺錢多還破壞生態環境呢!
其實不光是稅收,由此還能帶動更多上游下游產業一起發展,比如織機制造、零件提供、水力利用、漂染、運輸、羊種繁育、剪羊毛的小姑娘等等。
要說紡織產業真不比鋼鐵產業弱,當年英國、日本、包括清朝都是靠著絲綢和棉布發展起來的。它的產品是布和線,但是被帶動的是一大片行業。
搞好了用不了多少年涼州就得成為西北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因為它的位置正處于絲綢之路的東端,和內陸聯系也很緊密,東、南、西都是商路。
就算人煙稀少的北面,隔著大漠依舊是羊毛產地。洪濤就不信那些黑白花的韃靼人不愿意拿羊毛換糧食,有了糧食他們還四處征討個屁,也就沒有蒙古帝國啥事兒了,都來給老子我織毛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