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靠大人栽培我等才有今日,武家上下以大人為尊,即便將來小主人持家也斷斷不會更改!”這段話眾人好像聽明白了,不停的點頭,還有站起來表忠心的,合算還是沒聽懂。
“那為何到了開封諸位就不如在渭橋鎮、湟州風光了呢?這就是一個體系問題。假如我們做工匠的也有考取進士一般的體系,大家想想,將來武家的子孫考取了煉鐵功名,能和進士比肩,老四,你愿意不?”
對于武家的許諾洪濤全信,不光武家,胡家、周家、彭家、王家等等跟隨自己的工匠們都有差不多的許諾,并且會世代遵守。不敢說能延續十代八代,估計到王小丫她兒女的時候依舊能享受到。
但洪濤想說的也不是這個問題,他的企圖更大。著書立說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就該建立專業學堂細化和豐富宋代的教育體系。
別光培養那么多文學家、詩人和政客,工科生也很重要嘛。有多少工科畢業生就有多少座渭橋鎮,當大宋全國都是渭橋鎮了,試問誰還攔得住改變規矩、改變制度的浪潮?這就是洪濤從下而上倒逼國家變革的步驟之一。
“啊,咱這手藝也能考取功名……”這次沒人搖頭也沒人點頭了,駙馬發散的信息量太大,工匠們有一個算一個,大腦全宕機了。
“本官認為能,只要諸位信我、幫我,這件事兒早晚會變成現實。第一步就是出書,有了書才能建學堂教授學子,有了足夠多的學子才能談得上體系的建立,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這回不光是點頭了,全體都流著口水傻笑,估計腦子里肯定在琢磨,回家該讓哪個子孫入學準備當進士老爺。
河邊的柳樹剛剛見綠,從大相國寺對面的汴河碼頭下來了一波人,隨后六輛銅活裝飾的駙馬車也被運上岸。
拉車的馬匹也自帶,清一色的烏騅馬,排成一溜兒沿著最繁華的西御街轉向北,一路上惹得大部分開封人駐足側目。
駙馬車在開封城里已經不算罕見,這種遮風避雨、避土隔塵、行駛輕快、乘坐舒服的交通工具很受富貴人家和官員喜歡,只是它的產量不高所以售價貴,還要由馬匹拖拽,小富小貴都玩不起。大富大貴之家通常也只備一輛供家主使用,像這樣一下子就出來六輛的情景真不多見。
車輛里面坐的是誰大家猜不到,但看拉車的駿馬就知道這些人真有錢。那是產自西涼的涼州馬,身材高大毛色油亮。
這種貨色的馬匹以前有錢也很難買到的,自打涼州、甘州、肅州被宋軍占據之后市面上才有少量供應。但要想找到毛色一致、身材相仿的十二匹,在開封民間斷無可能,大內肯定有。
他們來自渭橋鎮,或者湟州!六輛駙馬車和十二匹烏騅馬已經給出了答案,這個答案很快就被印證,車輛最終停在了駙馬府門前。
猜對了開頭但沒猜到結果,車馬肯定來自渭橋鎮和湟州,別的地方也不產,但車內之人一個長江以北的都沒有,除了王浩之外,其余皆是福建路、兩浙路的商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