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還有王韶的功勞,有了他和新來的沈倉司支持,沿途各州縣衙門不得不全力相助,光是勞役就準備了三萬多。
就算路修到定州軍路和三關軍路也沒被太刁難,只是中間一段幾十里寬的林帶還不能砍,至于為啥就不清楚了。
如果這三條Y字形的驛道全都修好新軍北上就容易多了,大隊的箱車可以毫不費力的用三四天時間抵達宋遼第一線,在廣信軍、安肅軍、雄州、霸州、信安軍等五六個邊寨中任選一二做出突破口,后續補給也可以源源不斷的運到寨堡中,隨時對第一線新軍進行補給。
按照蔣二郎對新軍的理解,第一波攻勢最少也會推進到易縣、涿州、安次一線,不管遼軍如何強悍也擋不住新軍全力一擊。
再下來該怎么打蔣二郎就不知道了,他也不去想。有駙馬在只需要聽清楚命令,琢磨如何完成命令即可,多余的問了也是白問,理解不了。
至于說駙馬會不會北伐,蔣二郎心里非常肯定,就一個字,會!之所以這么肯定,只源于他對駙馬的了解。
如果這位駙馬不想打仗就不會這么玩命修路,當初在湟州修路時沒人理解是為什么,后來就都明白了,現在只不過是故技重施。啥時候路修好了,啥時候遼人就該倒霉了,西夏人是怎么敗的遼國也一樣。
新軍數量的問題就更不用考慮了,當年只有三千新軍不是照樣打得西夏人找不到北,現在都近萬了,不敢多說,面對十萬遼軍毫不遜色。
這不光是蔣二郎的想法,新軍中經過涼州戰役的老兵和下級軍官基本都這么認為。別看大家都沒和遼軍對壘過,但信心滿滿。
那要是遼軍不止十萬呢?蔣二郎覺得吧,邊關三軍路里不下三十萬禁軍,就算全是酒囊飯袋也能頂三萬人用。
遼軍總不會真的把禁軍全舍棄,黑了心的和新軍拼命。再說了,禁軍啥成色他心里有譜,好歹也是禁軍馬絆子出身,沒那么廢物。
所以說蔣二郎不擔心打仗的問題,而是擔心戰前的準備。此地不比湟州,那里是駙馬一個人說了算,山高皇帝遠誰的命令也不用聽。
但大名府路和三軍路離開封太近了,一旦兩國開戰,他真不信大宋君臣會由著駙馬一個人折騰,必須會有各種旨意下達。
真要是這樣的話駙馬可就難辦了,抗旨不遵罪過太大。按照大宋禁軍的規矩,開戰之前每位主帥都由皇帝授權使用何種陣型,沒有臨場發揮的自由,否則一旦失敗就得承擔全部罪責。
聽從指揮吧,新軍的作戰方式哪兒有陣型可言,也沒法和禁軍配合,光是行軍速度一項自己人就得和自己人打起來。
新軍玩的是快速突進、猛攻猛打,根本不給對方集結人馬的機會。這要是等著禁軍一起走,不光幫不上忙還礙事。萬一讓自己人的潰兵這么一沖,被敵人靠近,新軍的戰斗力恐怕還不如訓練有素的廂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