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想法就得付諸行動,趁著涼王還沒起飛趕緊聯絡聯絡感情,總比人家飛起來之后再巴結容易的多,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嘛。
面對這些同僚,洪濤也不去費心猜測誰是朋友、誰是敵人、誰完全中立。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后不思量。
阿慶嫂的經營之道用在此時就很恰當,干嘛還要去琢磨別的方式呢。不就是多擺幾桌酒席、多說幾遍廢話、多展示一下自己的臉皮厚度嘛。
在這些同僚當中有幾位比較特殊,章惇、蘇軾、李公麟每次來都被更熱情的招待,瘋駙馬甚至親自下廚做飯。
外人眼中他們是新皇帝登基之后重用的臣子,正得勢,瘋駙馬多巴結巴結太正常了。事實上洪濤不僅沒巴結,而是對他們提出的改革方案給予了誠懇且逆耳的建議。
說起來特別令人費解,原本玩了命要改革的王安石突然變成了保守派,反對再把改革加深加快,而是和司馬光的舊黨站到了同一戰壕里。
以前部分支持新政、原則上反對新政、對新政持無所謂態度的章惇、蘇軾和李公麟倒成了新崛起的改革急先鋒。而他們的后臺還是個原則上不支持新政的皇帝,邏輯上都講不通。
不是邏輯上講不通,而是政治這玩意有時候不能光考慮普通邏輯,必須把各方的利益參數算進去等式才會成立。
王安石現在是功成名就,成就已經做完了,下一步該做的是如何保護勝利果實,也就是保護他自己的政治資本。新政就是他、他就是新政,同生共存。誰脫離他的掌控繼續搞新政誰就是要砸他的場子,真不能忍。
這種做法有錯嗎?洪濤覺得一點都沒有,太符合人性了。啥叫既得利益者?這就是,讓人扔掉既得利益去無限拔高覺悟才是反人性的。
正常的就不應該反對嗎?洪濤覺得太應該反對了。如果光依靠人性治理國家,還分什么能臣和庸才。之所以叫官員、之所以享受比普通人多的國家福利,就得用更高的標準要求才對,權利和義務要對等嘛。
現在章惇、蘇軾和李公麟就是王安石的敵人,洪濤的立場自然也是王安石的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個邏輯怎么算都沒錯。
不過朋友之間也是允許有分歧的,洪濤就不太同意他們三個的改革方案,原因只有一點,太激進了。一上來就打算拿冗官開刀,還要裁撤軍鎮。在洪濤看來這是在嘬死的路上高速狂奔,都有超速的跡象了。
那章惇、蘇軾和李公麟是不是也為了博取政治資本呢?洪濤覺得必須是啊,但也不乏對民族國家的熱情。
其實沒人會完全只為公義奮斗終生,自私是對的,沒有自私就沒有社會,只要能在公私之間找到個平衡點就可以。